近日,临港第一中学和临港第一小学的孩子们,以“小大学生”的身份,开心地走进上海海事大学,在商船学院老师的带领下,首次登上“吴淞”号——全球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全组合式液货模拟船,在驾驶室当起了“小小船长”……
去年初,临港第一小学联手临港地区高校开设沪上第一所“儿童大学”,并辐射到临港第一中学及临港地区其他中小学。构建突破学段壁垒的大教育体系,正在临港变为现实。
激发科学探索精神
站在“吴淞”号宽阔的甲板上,孩子们被上海海事大学老师的现场讲解深深吸引。“这四色彩虹管道是做什么的呀?”老师解答说,玫瑰色的是石油气,深蓝色的是液化天然气,橙色的是化学品,棕色的是货油管道。“彩虹管道”不仅好看,还让人对里面运输的液体一目了然,更安全也更易于辨识。现场体验课程,不仅充分调动了孩子们课外探究的积极性,也为家长提供了亲子活动的机会。
“我们的‘儿童大学’没有固定校舍,临港的高校和社会教育场所都是它的‘校园’;而临港高校的老师是主力师资。”正如一年前“儿童大学”成立时,临港一小校长叶黎红所期望的,越来越多临港地区高校与“儿童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从周边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中,孩子们得到了更多实践机会,激发了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了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临港第一中学的校长陆英也表示,自去年以来,他们走进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建桥学院等临港高校,参观国家级航海模拟实验室、水生生物科技馆、参观“吴淞”号特种船、聆听大学讲座……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实践体验课程,让孩子们走进科学、走进海洋,激发了他们对大学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集合优质教育资源
“儿童大学”并非临港首创。2002年,有500多年历史的德国图宾根大学创办了世界上首所“儿童大学”,大学教授用浅显的语言向孩子们讲解天文、地理、哲学等知识。如今,德国已有百余所儿童大学,这股热潮还传到了瑞士、奥地利、意大利和非洲多国。近年来,我国广州、重庆等地也都有类似尝试。
“最先为我们引入这一概念的,是学校家委会。”临港第一小学校长叶黎红介绍,学校地处临港地区,人口不多,虽然生活设施齐整,但缺乏多元化的社会教育资源,青少年课余活动比较匮乏。临港相对偏远的地理位置,又决定了家长们很难每周将孩子送到城区去接受培训。
事实上,临港又是一个大学集聚的园区,储存了大批高素质的专家教授型师资“宝藏”。“这些教职人员的孩子,不少就在本校就读,是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家校共商的结果,是临港一小将临港高校资源集合起来,建一所具有临港特色的“儿童大学”。
打造特色多元环境
一年来,临港“儿童大学”的课程越来越丰富,仅拓展型课程板块就有“儿童军事学院”“海洋文化学院”“科技创新学院”“审美鉴赏学院”“神奇魔法学院”等五大类型,既有适合一、二年级学生的“船的摇篮”“深海生物”等课程,也有适合三年级孩子的“走进南极”“海洋环保”等课程。
围绕这些拓展型课程,形式多样的体验实践活动纷纷出炉:参观水生生物科技馆、海事大学国家级航海模拟实验室,现场观看“蓝天救援队”逃生演练,学习心肺复苏急救技能,聆听儿童心理讲座,为小学生开设“科学史”“地图漫谈”等专业课程。学校定期“走出去”,安排孩子们到大学课堂听课;也会把相关的专业老师“请进来”,走进小学课堂指导孩子们。
在“儿童大学”的平台上,临港高校不仅提供活动场地,还输出了优质师资和课程资源。在上海电机学院机器人队指导老师、大学生工程创新中心指导老师钱炳锋的积极联系下,上海电机学院将“3D打印”和“机械手臂”拓展型课程引进小学课堂,让孩子们大开眼界;而上海建桥学院则将击剑、跆拳道等大学体育资源送到小学校园,丰富了小学生的体育课程。
“‘儿童大学’也是临港各所大学‘分享’的乐园。”在上海海事大学团委书记梁亮看来,“儿童大学”依托临港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优势,为孩子们创造多元化的教育环境,让他们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上海海洋大学校办副主任李杲表示:“大学与中小学的跨学段合作,既充分挖掘了大学的育人功能,又推动了中小学生传统德育课程教育。”
临港第一小学还成功申报了区级重点课题“开发‘儿童大学’拓展型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浦东教发院科研室主任吴为民认为,“儿童大学”在大学与中小学合作课程研究中做到了真正开放,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授联合开发课程,提高了课程质量,对于破题“高小”联动很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