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金庸和他的珍珑棋局

来源:东方体育日报     2018年11月02日        版次:A03    作者:麦卡

    

  麦卡

  武侠小说巨匠金庸仙去,他可能是中文世界中累计读者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编织起的江湖世界,是几代读者的共同记忆,他的故去自然引来无数追思。

  “大闹一场,悄然离去”是金庸的人生名言,他虽然人生波澜起伏,但就其性格而言,当年那个安静内向、闭门自己跟自己下棋的海宁少年,其实并没有变过。

  围棋是金庸一生最大、持续最久的爱好之一。他是公认的棋痴,既醉心于手谈,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也拜下名师无数,他拜过的师父的段数加起来,比桃李满天下的木谷实的门徒的段数加起来还多。

  围棋对金庸的写作有很深刻的影响。金庸曾感叹说,围棋的“变”和“慢”,给他丰富的沉思和品位,让他更深刻地体悟人生,而下围棋推理的过程,也和创作武侠小说的组织和结构有很密切的联系。金庸的小说结构宏大细密,草蛇灰线处处呼应,既出奇制胜又极尽合理,这确实和围棋的逻辑相符。

  金庸的多部小说中都有关于围棋的笔墨,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天龙八部》中的“珍珑棋局”,这一设定也是围棋对金庸影响的最准确的体现——通过棋道来暗喻对人和江湖的种种。

  段誉、慕容复和段延庆的解局过程中,金庸借棋强化了他们各自迥异的性格。段誉爱心太重,所以不肯弃子;慕容复执着于权势,勇于弃子,却不肯失势;段延庆则是因为命运多舛、性格怪异,因此一到全神贯注解局,就会“外魔入侵”,走火入魔。

  在设定珍珑棋局的结局时,金庸又一次赞美了“普通人”。就像《侠客行》中不识字的石破天才能够不受字义的影响,由形入意参悟了壁画的绝世武功,在《天龙八部》中,不懂棋的虚竹随后一子,自填一气,自己杀死自己一块棋,却“天地一宽,既不必顾念这大块白棋的死活,更不再有自己白棋处处掣肘,反而腾挪自如,不如以前这般进退维谷。”

  小时候,刚开始学棋的我读到这里,感叹围棋的奇妙;大一点重读,又不由觉得虽然文法高妙,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结论未免有点儿“鸡汤”,将之视为文学的合理创作——自填一气,向死而生,这棋局并不真的存在。再后来,我才知道,“珍珑棋局”真的是可以摆出来的,不是被人吃棋后反吃的“倒脱靴”,而是真真正正的“自填一气、起死回生”。在不久前马晓春和人工智能的对弈中就有自填一气的操作,世界冠军胡耀宇也曾摆出过类似的珍珑棋局。

  棋如其人,金庸将围棋的人文价值诠释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读读金庸小说,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即便人工智能已经在围棋界打遍天下无敌手,围棋的审美价值仍然不会折损毫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