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哈努克亲王在表演赛前与作者握手 |
![]() |
作者在驻毛里求斯临时使馆的留影 |
本期见报的是吴新民的《我的三次“乒乓外交”经历》和陈志龙的《为了我热爱的国球》。 文/吴新民 原上海市乒乓球队队长 我曾经是新中国培养的一名乒乓球运动员。在十多载乒乓生涯中,祖国教会了我要刻苦训练,掌握技艺,为国争光。同时祖国也教会了我,运用乒乓球这座桥梁,和世界各国人民和运动员交往,增进了解和友谊,为祖国外交服务。 在欢庆新中国七十华诞的喜庆时刻,回想起亲身经历的三次“乒乓外交”活动,至今令我感慨万千。我为自己曾经作为一名“乒乓外交”的友好使者而深感骄傲,更为国球乒乓对祖国的全方位贡献而倍添自豪。 一 我经历的第一次“乒乓外交”活动,是和1970年柬埔寨政局突变有关。这年初秋,正在东南亚参加乒乓球比赛的柬埔寨国手科武和金勇,经过慎重选择和精心准备,趁比赛之际投奔当时正在上海参观访问的西哈努克亲王,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表达对这一正义之举的支持,上海专门成立了接待小组,陪同这两位运动员,参加亲王在上海的活动,我也有幸成为接待小组的一名成员。在短短十多天中,我们陪着科武和金勇,参加了西哈努克亲王在上海的多项活动。当然,每天下午,我们都要和柬埔寨两位运动员前往上海乒乓球队驻地进行共同训练。看到柬埔寨运动员的进步,亲王非常高兴,在离开上海之际,他特地赠送了我由其作词、作曲并演唱的《怀念中国》黑胶和塑胶唱片各一张,并附上他的相片和签名。宝贵的礼物我一直珍藏至今。 二 我经历的另一次“乒乓外交”活动便是著名的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经毛主席批准,当时正在日本参加世乒赛的美国乒乓球运动队应邀访华,打开了封闭了22年的中美交往的大门,被誉为“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创举。我作为上海乒乓球队的一员,全程参加了美国乒乓球队在上海的活动。其中我与美国运动员科恩在机场握手的照片,甚至成为中美友谊的经典镜头,刊登在中美主要报刊上。当然,其中最重要的活动,便是4月13日晚,在江湾体育馆举行的中美乒乓球友谊赛。 美国乒乓球队在沪期间还发生了这样一件趣事。作为美国队中唯一的黑人运动员布莱恩特,所到之处都受到了上海人民特别热烈的欢迎。在比赛中,他获得的掌声也最多。一开始,美国队许多成员还都不理解。后来当得知他受欢迎的原因是因他的肤色而起。中国人民在此要表达的是对种族主义的反对时,不由深为感动。不过,个别队员们私下也不无醋意地透露,其实布莱恩特是在联合国机构中工作,在队中数他地位最高,收入也最多。 三 我经历的第三次“乒乓外交”是作为中国乒乓球代表团的成员,访问非洲五国。非洲一直是中国外交的重点,在多年的友好交往中,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为感谢非洲人民对中国的支持和帮助,进一步增进中非友谊,当时的国家体委决定派遣中国体育最拿得出手的国球乒乓组成代表团,首次出访非洲。对于这次出访,各方给予了高度重视。新华社专门派出记者,随团出访,并写下了《东非万里行》的美文在全国刊载。在出访的第一个国家肯尼亚时,中国驻肯使馆不仅邀请代表团吃住在使馆,还派出时任使馆三秘的李肇星、秦晓梅夫妇全程陪同。朝夕相处间我们也结下了友情。以至多年以后,时任中国外交部长的李肇星接见了我,还称我为“我在非洲的朋友”。在毛里求斯时,我们共参加的58场友谊比赛和表演赛几乎每一场都满座。在埃塞俄比亚访问时,我们在亚的斯亚贝巴机场一下飞机,就受到了破格的欢迎。在有七千多名学生的孟尼利克二世中学访问时,师生们特地在学校挂出了“愿埃中两国人民永远像兄弟姐妹一样友好”的中文标语。为了师生都能看到中国运动员的表演,学校还把球桌搬到了室外大操场。人群一层层地围满了操场,连操场旁教室大楼的每一个窗口,也都挤满了观众……中国乒乓球队的影响力甚至扩展到了印度洋其他国家。在毛里求斯访问期间,邻近的另一地区——法属留尼汪岛专程派代表赴毛与我队接洽,希望我们在访问结束后能顺访他们的地区。 “银球飞四海,朋友遍五洲”。在举国欢庆新中国七十岁生日的时刻,回忆起“乒乓外交”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我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正是因为国球乒乓的长盛不衰,在全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力,才能够使她在国际舞台上担当起“民间外交”的重任。而更为重要的是,祖国的日益强大和繁荣昌盛,才为“乒乓外交”搭建出纵横捭阖的舞台,从而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外交奇迹,不断为国人带来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