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不惑之年,重燃拼搏欲望

来源:东方体育日报     2019年09月02日        版次:A15    作者:祝佳

     祝佳

  文/祝佳

  乒乓对于1979年出生的我而言,一时不知该如何下笔,因为乒乓作为一项运动,一个爱好,一个习惯,从我6岁开始就已融入自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陪伴我度过了34年的人生旅途。

  记得二年级那年的体育课,老师带领我们头一次进入小学五楼乒乓房,大家伙儿围着绿色的乒乓桌,好奇地瞪大眼睛,老师另外邀请了一位高年级学生做示范,只见白色小球在桌上来回跳跃,发出清脆的声音。那时的我被眼前画面深深吸引了,为何这个球可以在两个老师来回的推送中不落地,而且发生着奇妙的变化,时而旋转、时而左右、时而前后,我们这群个头刚过桌面的孩子,看得目不转睛。老师还让我们部分同学上前学习,可能是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大部分都没轮上,这也算是我的第一次小小的人生遗憾。

  回家后,告诉父母当天的学习乒乓的经历,他们都立刻兴奋地告诉我,其实乒乓是我们的国球。他们小时候崇拜的偶像如荣国团、徐寅生、张燮林等,一说到这个话题,爸妈仿佛打开了尘封的回忆,说了很多那个年代,乒乓健儿给他们带来的欢乐和勇气。

  就在这次乒乓体育课之后,仿佛所有同学都一股脑儿地爱上了这项活动,最常见的就是大家课后把书桌拼凑起来,中间放个铅笔盒,有的拿着垫板,有的拿着铁皮盒,甚至有拿手直接当拍子的,男女同学互相比试着,往往短短的八分钟课间休息,成为了我们最愉快、放松的时光。我也慢慢地掌握了这种“铅笔盒”乒乓球打法。有一天妈妈下班后从背包里拿出一块球拍,拍柄处有个红色略微模糊的红双喜的图案,笑着对我说这是她厂里一同事从卢湾体校的专业队里淘来的一块旧球拍,我如获至宝地拿在手里,抚摸着木球拍上的纹路,球拍用食指拿着的位置深深凹陷,我遐想着上海专业运动员曾经拿着这块球拍征战在国家乃至国际乒乓舞台,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岁月如梭,一转眼已经毕业进入了社会,乒乓运动作为一个爱好,一直伴随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的水平一直停留在了青少年阶段,而这块红双喜球拍也被束之高阁了。

  2017年年底,一次偶然机会,从同事那儿听闻黄浦区工人文化宫有爱聚网乒乓比赛,是否考虑报名,我当时想着自己菜鸟级的水平,心里惶惶的。但是出于对国球的热爱和业余比赛的好奇,还是报名了。

  记得比赛那天出乎我的意料,现场参赛者从“50后”到“00后”覆盖各种年龄层。第一次踏入比赛场地,内心既兴奋又忐忑,比赛结果当然没有悬念,我末尾垫底,但是小组选手们都过来鼓励我,有个网名“柯南”的高手特地过来和我打招呼,并分析了我的不足,还有其他各路选手都好奇我拿的球拍,有个年纪稍微大点儿的球友说我的这块是红双喜032七层实木球拍,很稀有的,大伙儿显然感觉如此“宝拍”居然被一个“未入门”选手持有“深表遗憾”。赛后我很积极地表示愿意加入乒乓社团,好好从头练球,希望各位高手能给与指点,没想到乒乓社团的群主张老师爽快地介绍我入群,并告知活动时间。于是我的乒乓激情再次被点燃。

  从加入乒乓社团至今,我每周定期参加活动,考虑到自身条件和拍子的使用程度,我还是选择了横拍并更换了新球拍,经过一年多的训练,我也能参加各种乒乓比赛活动,从小组垫底,到小组前三,成绩不算突出,但始终在进步,年近四十的我,又重新燃起了拼搏的欲望,和一大群爱好乒乓的朋友互相切磋,互相学习和提高,彼此影响着、鼓励着。

  今年我还参加了乒乓裁判的培训,并光荣地成为一名三级裁判。乒乓球运动不仅仅是一项单纯体育运动,我对其从感性的层面逐渐上升到了理性,对于乒乓球从单纯的热爱,变成了系统性竞技体育的了解。

  应该说,乒乓球是一项需要赋予高度激情和技巧性的运动,之所以能深入人心,和这项运动准入门槛较低,参与度极高等方面密不可分。不惑之年的我,抓住青春的余晖,燃烧自己的热情,投入这项运动,希望在未来三十年乃至更长时间,我能对乒乓运动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