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国到底学什么 ——留日儿子刺母事件引起家长反思 颜静燕 |
|
文/记者 颜静燕 2011年3月31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到达大厅发生惊人一幕:旅日留学生汪某在机场与前来接机的母亲顾女士发生争执,随后汪某向母亲连刺数刀。顾女士倒在血泊中,望着儿子留给她的背影,痛苦的不仅仅是身体,还有一颗破碎的心。 最近一段时间,伴随着“留学生刺母案”的发生,留学海外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以往不少家长认为“送孩子出国就是给他一个有前途的未来”的想法,在最近两起中国留学生暴力行凶事件发生后,也遭到了公众质疑。出国就是好事吗?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出国留学?在不断低龄化的小留学生背后,又隐藏着哪些送子女出国潮的弊端?为此记者展开了调查。 家长: 留学到底学什么 报纸上关于“留学生刺母案”的报道,徐建国已经反复看了三遍。放下报纸,他觉得有必要给和前妻住在一起的儿子小磊打个电话,约他谈一谈。小磊今年20岁,两年前的高考没能考上理想学校,在朋友的建议下,徐建国和前妻商量后决定送小磊去日本留学。 “当时,我全部委托中介公司办的手续,他们让我给什么材料我就给,让我交钱我就交,说实话,我对其中的过程还真不太了解。”徐建国说,自己经营着一个模具制造企业,上海这边是公司和门店,工厂在浙江,他经常要两头跑,工作非常忙。5年前他和前妻离婚,儿子小磊一直和前妻生活,一年都见不到几次面。为了弥补对儿子的愧疚,但凡小磊有任何物质上的要求,徐建国都二话不说一一满足。“我确实是不够关心他,”他甚至连儿子在日本念的学校都说不上来。 徐建国说,为了让小磊没有后顾之忧,也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他和前妻明令禁止孩子出去打工,每月都给儿子提供大笔生活费。除了寒暑假外,徐建国的前妻还每年两次前往日本探望儿子。徐建国反复强调,小磊念书很努力,表现很优秀。他还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儿子在日本获颁一个奖状时的照片,号称是获得了奖学金。不过记者事后向日语系的朋友询问奖状上的日文时,朋友却告知这只是一所语言学校结业典礼颁发的结业证书。 今年3月日本发生了大地震,小磊随后也回国了。儿子回来1个多月了,徐建国还没见过他,只通过一次电话,“说是买回来的机票把钱都用完了,让我再给他打点钱。我问他学校有没有联系上?他说不知道,我又问他什么时候再回去?他还是说不知道。”面对儿子的一问三不知,徐建国迷茫了。直到看见报纸上关于“留学生刺母”的报道,他才开始担心,才开始想要弄明白,花了那么多钱,儿子留学两年到底学了些什么? 孩子: “被留学”前途迷茫 当记者在电话里将徐建国的疑问向小磊提出后,这个今年刚满20岁的男孩很无奈地对记者说,“我也想跟他们说说我这两年学的东西,可他们懂吗?” 小磊说,当年高考落榜后,他其实很想复读一年,但父母不知听谁说送出国读书比在国内考大学好,于是没和他商量就把他“扔”去了日本,完全属于“被留学”。 “刚到那里时,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心理压力很大。”小磊说,在那里语言不好很难融入日本人群体,很难和当地人交上朋友,他只能呆在语言学校的宿舍里打电玩。好不容易熬了两年,读完语言学校,下一步也不知道要选什么样的专业,更别提念完大学后想做什么了。小磊说,感觉自己前途一片迷茫,完全不知道要做什么。 16岁就前往澳大利亚留学的小麦听闻此案后也唏嘘不已。她认为此事应该引起更多的人对留学目的进行理智思考。小麦说,她也是“被留学”的一员,当年孤身一人到布里斯班读高中,一路读到悉尼大学,如果不是心理够坚强,可能早就崩溃了。小麦说,她就曾经见过有国内来的小留学生,在缺乏监护的情况下沾染恶习,钱用完了就编各种理由向父母要,荒废了学业。小麦告诉记者,每个青少年的人生中都必须经历一个努力克服困难的过程。“肯定会有很大的压力,关键还是要有一种责任和信念,如果能够挺过来,收获和成长会很多。” 专家: 家长应反思 对于“留学生刺母案”,不少业界人士认为,该案应从家庭教育寻找根源,留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应引起关注。 一项针对中国留学生的网络调查表明,该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6%的人自称业余时间无处可去,常以网络和影碟打发时间;找不到倾诉对象和途径的占17%;学习、工作或经济压力大,常导致失眠者占16%。此外,还有不少人“常感觉孤独,会想家”、“喜欢独处,不与人交往”,更有个别人表示“快被逼疯了”。而自认为“吃得好睡得好,心情畅快”的,仅占被调查者的7%。这种长年没有倾诉和沟通渠道的压力,常常扭曲学生的心理使其变得不正常。 自师堂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硕士郝正文认为,这个案件的发生并非偶然。“在该案发生之前,母亲顾女士的经济状况其实就已经产生问题了,但这时她并未和儿子沟通,反而一再满足儿子日益膨胀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母亲的实际给予高过心理期待,儿子小汪也渐渐地把伸手向母亲要钱认为是理所当然,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便极有可能在心理上产生巨大落差,造成情绪激动,进而酿成苦果。”郝正文认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心理问题的出现固然与外因的引诱相关,但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学习环境的长期酝酿。这位母亲既可怜又可叹,她付出很多,成了儿子的“提款机”,这是教育的失败。母亲在教育中缺乏原则,导致了她根本不受孩子尊重。显然,这位母亲明显没有教会孩子感恩,更没有教会孩子如何敬畏父母。这提醒我们,对子女,“爱要刚刚好,付出太多、太完美,他觉得理所应当,反而害了孩子。” 此外,郝正文认为,许多孩子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被留学”,也是导致目前留学生产生诸多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留学生进入一个陌生的文化圈,在接受、协调、平衡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别说是孩子,就连许多成年人也应付不了。父母不能只给孩子当经济支柱,更应该注重跟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不要强硬要求孩子必须学有所成,出人头地,这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教育子女是一门学问。留学生出现各种极端事件,这不是第一起,但我们希望这是最后一起。要实现这个愿望,家长们的反思很有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