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年纪,觉就少了。过去总是一夜睡到天亮,现在经常会半夜醒来。转辗反侧之际,就会想起儿时听过的各种催眠歌曲。说来奇怪,七十多年了,许多往事已经忘得干干净净,不知为什么这些催眠的歌词和旋律,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
“弟弟疲倦了,眼睛小,
眼睛小,要睡觉
妈妈坐在摇篮边,
把提篮摇。
嗅嗅我的小宝宝,
安安稳稳去睡觉。
今天睡得好,
明天起来早,
花园里面采葡萄。”
这是母亲节唱的摇篮曲。她是女子师范的早期毕业生,这样新派的歌曲,想来是学校里教的。温婉、轻柔的歌声,一次次地把我举入甜蜜的梦乡,成为终身难忘的记忆。
我儿时多病,多次进上海妇孺医院住院。病房里都是幼儿,晚上都不肯好好睡觉。熄灯以后,孩子们还在唧唧喳喳。那位年轻的女护士从不呵斥,总是一边走一边唱:
“风啊,你要轻轻地吹,
鸟啊,你要低低地叫,
我家小宝宝,
就要睡着了。
宝宝的眼睛像爸爸,
宝宝的眉毛像妈妈,
宝宝的鼻子呢,
又像爸来又像妈……”
唱到这里,孩子们都格格笑个不停,一边摸摸自己的鼻子、眉毛,一边闭上眼睛。等到病房里安静下来了,女护士才踮着脚,悄悄地离开。
我的祖母是乡下人,没有受过新式教育,但另有一套哄孩子睡觉的办法。当我不肯好好睡觉的时候,她就把我抱在膝上,一边颠着一边用地道的吴侬软语唱着:
“哐铃哐铃马来哉,
隔壁大姐转来哉!
啥个小菜?
黄白炒虾,
田鸡踏杀老鸭(鸦)。
老鸭告状,
告拨(给)和尚,
和尚念经,
念拨观音;
观音扫地,
扫着一只乌龟(音居);
乌龟放屁,
熏杀隔壁老土地!”
把完全不相干的事情凑在一起,虽无逻辑关系,却能叫人捧腹大笑。
1950年,民间文学大师赵景深先生曾到圣约翰大学做研究,讲到苏州民间儿歌,还模仿苏州口音嗲声嗲气地说了一段“苏州有座宝带桥,桥上有个嫂嫂,嫂嫂手里抱个宝宝,宝宝要想吃糕糕”的顺口溜,把大学生们逗得前仰后合。散会时我上前给他讲了“哐铃哐铃马来哉”的儿歌,他大感兴趣,并说如果能把各地民间的催眠歌曲搜集起来,倒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因为催眠曲是一种对幼儿最早的启蒙教育,是不仅可以益智,更重要的是可以时时唤起对童年的回忆和对亲情的眷恋,常温旧梦,把一片温馨永远保留在心头,远离丑恶,实际上是另一种“爱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