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艺术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英国,其创名者劳伦斯·阿洛韦说:“大量生产的技术,能够准确无误地复制文字、图画和音乐,已引出大量可供消费的符号和象征品……文化这个词语不再是高级人工制品和历史名人的思想专用品了,人们需要更广泛地描述社会在干什么。”
这一主张立即引起了美国艺术家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当时正值抽象表现主义的势头开始减弱,美国艺术处在一个各类实验性流派竞相登场各显神通的阶段,在这许多流派中,波普艺术以其无限贴近生活的“俗气”迅速得到了大众的广泛认可。
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劳森伯格认为,艺术家应该自由地反映客观现实。他在创作理念方面受到约翰·凯奇的很大影响,他把一些原本并不具备审美特性的物品都纳入到“艺术”的领域中来。他还直接用拼贴、喷刷、石版等手段把各种印刷品或织物集中在画布上,庞杂的内容蕴含着饱和的信息量,从而使画面获得了一种纷乱然而富有冲击力的视觉印象。
比劳森伯格更彻底的是罗伊·利希滕斯坦和安迪·沃霍。利希滕斯坦大量地运用漫画或是廉价的商业广告,沃霍则干脆取消了艺术创造中的“动手”概念,径直用制版印刷的方法把照片移到画布上,还大量运用重复手法,比如对可口可乐瓶进行无休止的排列,或是用多层图像排列的方式成批制作玛丽莲·梦露、猫王等大众明星的形象。
战后美国飞速发展的物质生活使得消费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广告、商标、影视图像、封面女郎、歌星影星、快餐、卡通漫画,形形色色的视觉资源全部被直接搬上画面,在这样的有利条件下,波普艺术几乎是横空出世般地赢得了大众的青睐与喝彩,一跃成为美国艺坛的宠儿。正如其名称所显示的那样,波普艺术(Pop Art)就是“大众艺术”或”流行艺术”。
明日刊登一篇《无中生有》,敬请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