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1版:头版
 第A102版:要闻
 第A103版:焦点
 第A104版:综合新闻
 第A1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106版:社会新闻
 第A107版:社会新闻
 第A108版:广告
 第A110版:民生新闻
 第A111版:早间点击
 第A112版:中国新闻
 第A113版:中国新闻
 第A114版:国际新闻
 第A115版:国际新闻
 第A116版:目击
 第A117版:新民环球
 第A118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119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120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121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122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123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124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201版:文娱新闻
 第A202版:文娱新闻
 第A203版:体育新闻
 第A204版:体育新闻
 第A205版:法治视窗
 第A206版:声音
 第A207版:投资理财
 第A208版:股市分析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休床·全家乐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夜光杯·连载
 第B08版:夜光杯·阅读
 第B09版:时尚周刊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2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5版:时尚·美容派对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8版:时尚·心情主张
 第B19版:时尚·钱题纪实
 第B20版:广告
 第B21版:广告
 第B22版:e生活·数码
 第B23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24版:时尚·超级现场
第B08版:夜光杯·阅读
数字报纸
全球日报50强
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理事单位
新民晚报旗下媒体: 新民网 | 新民周刊 | 新民晚报社区版
下一篇  
2007年5月11日 星期

江南草药王谈中医药(下)

杨少彬

  ◆ 杨少彬

  残酷的忌口之说 

  从古至今,凡是大有作为的一代医家,都非常注重忌口。特别是对于忌口与食宜、食养、食疗等关乎人类身体健康和长寿的问题,早就有了独到见地。这些理念,在时隔数千年之后,当我们拂去落在上边的岁月尘埃一一展读时,发现它仍然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东方哲学的电石燧火,折射着穿透历史星空的理性光焰。

  古语云:“食色性也!”

  中国最早一部古代医典《黄帝内经》中说:“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一原始而朴素的观点,警示后人倘不注意节食忌口,疾病就容易滋生。

  汉朝华佗虽然以针灸和外科手术见长,但在中医的忌口问题上,也提出了自己非常鲜明的理念:在他已佚失了的著名医典中,专门提醒病人服药时,要忌酸冷葱蒜和房事。

  而到了唐初,孙思邈在他那两部辉煌巨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之中,师古人之精华,拓一方之天地,对食宜、食养和食疗的研究达到了精深地步。他指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者不足以生存,故养性之道当明饮食宜忌”。如果饮食过杂,必然久积为患。

  宋代的一代名医李杲在秉承了孙思邈食宜、食养、食疗学说的基础上,对于饮食不节导致脾胃与元气大伤的关系作了重要发挥。他说:“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盛而乘其土位,此所病也。脾胃一伤,五乱互作,其始病偏身壮热,头痛目眩,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元气不能运用,则四肢困怠如此。”将饮食不当,导致疾病滋生问题阐述得何等淋漓尽致。

  李杲的门生罗天益,居恩师门下数十载,在传承了李杲脾胃学说的基础上,专门著有《卫生宝鉴》一书传世,提出了饮食所致的脾胃伤分为食伤与饮伤。罗氏云:“食物无务于多,贵在能节,所以保冲和而遂颐养也,若贪多务饱,长塞难消,徒积暗伤,以召疾患。”

  既然从祖先们的医典里找到了忌口的出处,那么就要将它当作诊病的一条永远不可撼动的“清规铁律”

  倘佯于中国古代医家遗留下来的一部部辉煌巨著里,纵览那一篇篇真知灼见的论著,来春荣觉得自己就像一个从遥远的地方赶来朝圣的香客,膜拜在一代代大师的莲花宝座之下,仿佛看到他们张开那蒙着厚厚尘埃的慧眼,给他指点迷津,梳理思路。来春荣既然从祖先们的医典里找到了忌口的出处,那么他就要将它当作自己诊病的一条永远不可撼动的“清规铁律”,永远供奉在心中,贯彻在行医的实践里。

  来春荣不仅从一本本发黄变霉的线装古籍里找到了理论诠释,更重要的是他在20多年拜师学医和行医生涯中,目睹了许多恰恰由于饮食不节,最后酿成灾难,从而一次又一次地检索出哪种病,哪些食物可以吃,而哪些食物坚决不能吃的概率。不少患者在经历了他划定的残酷的炼狱之苦后,颇有感触地说:来春荣牵住生命之躯飘散的诀窍,不仅仅在于他的秘方出奇,用药的新鲜,更重要的是他有一条永远也无法变更的黑色戒律:忌口。

  来春荣则风趣地说,这是医生对生命的承诺,也应该是患者对医生的信诚。

  是的,回眸中华医学史,这的确不是来春荣的首创。在浩浩5000年的历史岁月里,国医圣手们无不强调“忌口”对于治病的重要。但是,随着西洋医学主宰了中国人生命的生生死死沉沉浮浮,人们似乎造成这样一种错觉——越是生病,越需吃营养品大补元气中气。殊不知身体补与不补,其中大有学问和讲究。

  每天坚持“忌口”,多吃一些素菜素食,既阻断病灶摄入营养的渠道和机会,又能通过药物的调理,全面地调整内分泌系统

  来春荣校正了人们对忌口问题的认识,这纯属是出于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偶然……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他的家乡萧山浦沿镇,接连有十几个人得了癌症。来春荣经过观察获得了一个有趣的发现:越是家里富裕的,手术后活的时间越短;而越是家里贫穷的,却活得时间越长。最有代表性的要数他们镇上有的乡干部,堪称小镇上的大户人家,家境宽绰,富甲一方,动过癌症手术后的一百多天里,家人几乎每天给炖一只甲鱼,水果、营养品更不计其数,从来就没有断过口。可是,现实往往冷酷无情,每天的大鱼大肉海吃猛补,并没有挽留住生命之魂的飘散,做过癌症手术之后仅仅活了不到一年时间,就怀着极大的无奈和遗憾,离开了十分眷恋的世界。而那几位吃不起大鱼大肉、水果等补品,天天粗茶淡饭的寻常百姓,却平安无事,动过癌症手术至今,一直没有生命之危。

  这发现给了来春荣一种无形的诱导,他通过科学细致的研究发现,细菌病毒、癌细胞与人体的正常细胞一起正常生长,而当人们摄入了营养补品后,病菌细胞便会以比正常细胞更快更猛的速度吸收养分,大大地加速繁殖和裂变,给已经难以负重的生命之躯造成更大的伤害。而每天坚持“忌口”,多吃一些素菜素食,既阻断病灶摄入营养的渠道和机会,又能通过药物的调理,全面地调整内分泌系统,调动出人体的抗核抗原,激活T细胞,真正达到强化身体免疫功能的目的。

  在这个偶然发现和长期研究基础上,来春荣从营养学角度,对病人所需蔬菜成分进行了科学分析,制定了完整的食疗方案,使药补与食补有机地合为一体。在具体的治疗运作中,他对病人“忌口”的要求,几乎到了残酷的不容任何商量的田地。

  春天忌什么,夏天吃什么,哪些瓜果秋天忌,哪些蔬菜冬天吃,药怎么煎,熬到什么火候最好,在哪一个时辰喝下去最有效,每一次看病时,来春荣都要对病人或家属一一交待。开药方前,他就与患者订下生命之约:“吃我开的药并按照要求忌口,是会有效果的。如果没有毅力,你另请高明……”

  对那些从小就喜欢吃零食的馋嘴女性,忌口对她们说来非常残忍。开始,她们对来大夫的要求也并不十分在意,当有的人在忌口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才意识到忌口对治病的重要。

  生活就这么奇妙,凡是按照来大夫的要求忌口的,不仅吃药见效快,而且治疗的周期短,治愈的概率高。相反,个别治疗周期长、见效慢的病人多半与不认真忌口有关。尽管患者有时有意无意地自我粉饰掩盖,但来春荣一问一个准。有的病人甚至觉得他对忌口的敏感和参悟,到了一种神奇的境界……

  1990年前后,广州珠江电影制片厂一位姓黄的女导演患了肺癌,北京、上海、广州一些著名的大医院进行过手术和化疗放疗,均没有明显效果。于是,她找到了来春荣。经过一年多的中草药治疗,黄导演的病基本治愈了,并开始正常上班。来春荣最后一次给她看病时,一再告诫她要忌口,千万不能吃自己最喜爱的牛蛙。半年后的一天深夜,一个从广州来的电话打到萧山来春荣的家里,黄导演的儿媳饶女士告诉他,婆婆的病恶化了。来春荣听到第一句话后,立即回答说:“我明白了,她一定吃了牛蛙……”

  事情果如来春荣所料。几天前,黄女士特别想吃多年没吃的牛蛙,家里觉得她的病好得差不多了,没想起来春荣交待过的忌口问题,就给她做了。第一顿,她吃得特别香,第二顿就觉得没味了,到了第三顿就根本不愿动筷子了。大量高蛋白的吸入,使本已接近消亡的癌细胞又得到了营养补充,大面积地繁衍,造成病情大爆发。尽管来春荣后来采取了一些补救方案,但是,他直言不讳地告诉黄女士的家人,她最多还有半年时间……

  而饶女士娘家的老保姆同时也患有肺癌,经过来春荣治疗病愈后,严格按来春荣的要求忌口,多年来一直未见复发……

  摘自《江南草药王来春荣》 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下一篇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