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5月4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新四军发展华中敌后游击战争作了具体部署,要求新四军“在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五区之间广大地区,创建根据地,发动民众的抗日斗争,组织民众武装,发展新的游击队”,“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还应准备分兵一部分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分渡江进入江北地区。”
按照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粟裕、陈毅、张鼎丞先后率新四军先遣支队、第一、第二支队向苏南敌后挺进。到12月底,初步建立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与此同时,谭震林率领的新四军第三支队在策应第一、二支队挺进苏南以后,进入皖南敌后,在东起芜湖、宣城,西到铜陵、青阳的沿江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新四军在苏南、皖南的游击战,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友军在正面战场的作战,稳定了苏南沦陷区的局势,振奋了敌占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斗志。
1940年7月,陈毅、粟裕率江南指挥部主力大部从苏南北渡长江,投入创建苏中抗日根据地的斗争。7月,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部作了调整,罗忠毅任司令、廖海涛任副司令兼政治部主任,统一领导茅山地区的军事斗争。到11月,第二支队领导的武装从2000人增加到4600多人,在巩固原有阵地的同时,还发展长荡湖、滆湖、太湖和澄武锡地区。
1944年底,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派粟裕率新四军第一师一部及地方干部渡江从苏中南下苏浙皖边地区。1945年初,苏浙军区成立,统一领导苏南、浙西、浙东地区的对敌斗争和创建根据地的工作,粟裕任司令。4月,一师副师长叶飞率3个团南下,南进部队积极打击沿途的日伪军,粉碎安吉、梅溪等地日伪的扫荡,控制了武康、德清等县城,开辟了莫干山地区。苏浙军区部队连续进行了三次反顽自卫战斗,巩固和发展了苏浙皖根据地,扩大了新四军在江南的抗日阵地。
(据新华社北京5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