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了,可周梦茹忙碌的一天才刚刚开始——完成作业,照顾弟妹,买菜烧饭……
在由本报和中国移动上海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牵牵小手——2007心愿接力”活动中,上师大的志愿者来到徐汇区汇知学校征集心愿,“当家小鬼”周梦茹说,她既不要芭比娃娃,也不想吃肯德基:“我就想放一天假,什么也不做。”
一边做作业一边看弟弟
周梦茹一家5口,从江苏到上海已经十多年了。爸爸周凯是一名早出晚归的送货员,妈妈在家电大卖场工作,夫妻俩双休日常不在家。于是,照顾弟妹的重任就落在了年仅11岁的老大周梦茹身上。
每天放学之后,小梦茹整理好书包,就到3年级教室去找妹妹,两姐妹手牵手,步行20多分钟回家。放下书包,周梦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5岁的弟弟。运气好的话,弟弟可能乖乖地呆在隔壁邻居家里;运气不好,她得扯着嗓子到处喊,直至把疯玩的弟弟揪回家。好不容易开始做作业了,周梦茹要分心看着弟弟,生怕一个不留神,他又不见了。
和小朋友玩的时间太少
夕阳西下,爸爸还没回家,周梦茹开始给弟妹张罗晚饭。如果冰箱里的蔬菜吃完了,她就到附近市场上去买一点新鲜的,青菜、茄子、蓬蒿,多少钱一斤,小梦茹全知道。双休日爸妈不在家时,她会给弟弟妹妹做蛋炒饭、下面条,想尽办法翻花样。周凯说,女儿七八岁就会用液化气了,拣菜、洗碗、扫地都会干:“有她在家照顾两个小的,我放心。”
小梦茹说,做家务活并不辛苦,只是和小朋友们玩的时间太少了。女儿这么小就体验到生活的艰辛,做父亲的满腹无奈:“我也不忍心啊,可是我们家的条件……”
农民工子弟普遍“早当家”
志愿者们收集心愿时发现,农民工子弟“早当家”很普遍,大部分孩子都要做家务,带弟弟妹妹。去年本报主办的“千予千愿”活动中,松江区新桥镇春晖小学的罗欢欢就是如此。罗欢欢酷爱跳舞,每天回家都对着DVD舞蹈片练习。有一天早操前,她向老师请假,说手臂酸得抬不起来。原来,前一天她提着十多公斤重的泔水桶,一个人喂完了所有的猪,接着练舞,所以第二天连做操的力气都没了。
为了完成小梦茹的心愿,更为了让上海孩子感受农民工子弟“小鬼当家”的不易,明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希望在上海小朋友当中寻找一名10岁左右的女孩,与小梦茹进行一次“身份互换”,互相到对方家里体验一天生活。
本报记者 徐轶汝
(有意向的小朋友或家长请拨打本报962288热线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