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1版:头版
 第A102版:党代会特别报道
 第A103版:党代会特别报道
 第A104版:党代会特别报道
 第A105版:综合新闻
 第A106版:上海边界行
 第A1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108版:社会新闻
 第A109版:目击
 第A110版:民生新闻
 第A111版:奥运专版
 第A112版:体育新闻
 第A113版:早间点击
 第A114版:中国新闻
 第A115版:国际新闻
 第A116版:国际新闻
 第A117版:新民环球
 第A118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119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120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121版:新民环球·聚焦
 第A122版:新民环球·人物/博览
 第A123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124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201版:文娱新闻
 第A202版:文娱新闻
 第A203版:文娱新闻
 第A204版:法治视窗
 第A205版:投资理财
 第A206版:股市分析
 第A207版:职场方圆
 第A208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夜光杯·连载
 第B08版:夜光杯·阅读
 第B09版:时尚周刊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广告
 第B12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5版:时尚·美容派对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8版:时尚·心情主张
 第B19版:时尚·钱题纪实
 第B20版:广告
 第B2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22版:广告
 第B23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24版:时尚·超级现场
第A107版:科教卫新闻
数字报纸
全球日报50强
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理事单位
新民晚报旗下媒体: 新民网 | 新民周刊 | 新民晚报社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2007年5月25日 星期五
上海教育电视台和本报联合举办的科普电视作品研讨会上专家呼吁——
用科学来影响青少年的一生

王蔚

  午间休息时段,打开教室里的电视机,有些同学就会把频道锁定在一些”选秀“节目上,并津津乐道所谓的“一唱成名”、“一夜暴富”,这颇让人担忧。昨天,出席由上海教育电视台和本报联合举办的《身边的奥秘》电视科普作品专家研讨会的本市一批知名校长、教育界领导及社会工作者纷纷提出,要用优秀的科普影视作品丰富青少年的课余生活,从小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学校期盼更多科普片    

  由上海教育电视台牵头,联合全国十余个省市电视台共同打造的百集科普系列片《身边的奥秘》,如今已发行到了全市几乎所有的中小学,填补了多年来校园科普影视资料奇缺的窘境。华师大二附中何晓文校长亲切地把该片称为是“中国的Discovery”,并认为这是科普教育的一个很好范例。“对同一个问题,应试教育告诉学生它是什么,而素质教育则希望努力告诉学生它是为什么。只可惜现在引导学生探索身边科学奥秘,探究多问几个为什么的科普读物、影视片太少了。”交大附中徐向东校长道出了几许遗憾。市科委科普处副处长郁增荣说,现在科普教育在硬件上投入很大,但软件建设上还存在不足,“十一五”期间,本市将着力推出60部类似《身边的奥秘》这样的示范性科普作品。

  探究科学不该被削弱    

  参加研讨会的各位专家不约而同地都提到了当年读《十万个为什么》对自己人生之路的引领。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胡申生对当前充斥荧屏的“选秀”风提出质疑,对某些青少年热衷星相占卜也深表担忧,提出全社会都有责任锲而不舍地为青少年提供科学和高雅的精神食粮。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周增为说,是用“超女”还是用科普作品去影响青少年的一生,这个问题很值得深思。

  市科教党委副书记翁铁慧感慨地说,现在有不少中小学生缺乏科学梦想,在小学里想的是进好的中学,在中学里想着考进好的大学,到了大学则想着找个好工作,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被削弱了。而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城市,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吸引他们从小热爱科学、追求科学,则是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

  本报记者 王蔚


上一篇  下一篇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