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是刀柄,人脉是利刃。职场中人交际联络的渠道,大概是只嫌少不嫌多的。老乡会、同学会、校友会,对职场的有心人来说,都是拓展人脉的好机会。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地域的接近,带来心理上的亲近,同乡间也许更容易打交道吧。你是否有意识地组织参加同乡间的活动?是否从中发掘了你需要的某种资源,或者遇到了职业发展中的“贵人”?
校友会“各取所需”
小芬 (国企文员)
我是大学毕业后留沪工作的新上海人。去年,家乡的高中迎来百年校庆,高中老师特意来沪,想召集学生届时回乡一聚。借此契机,几个被老师挑中担任联络员的积极分子,打算成立个校友会,我也是其中一个。
第一次聚餐来了不少人。年纪最长的是早已退休的一位老师,年龄最小的则是刚毕业考进上海某大学的一个小妹妹。看到这热闹的场面,几个学长心头一热,打算趁势成立校友会上海分会,大家定期聚会,甚至还发出倡议:每人交一笔固定会费,召集几个年龄都在30来岁的有车族,每月组织一次自驾出游。
后来又搞了几次活动,可参与的越来越少,只剩下几个热衷者。据我观察,这几位经常与大家主动联络的校友,都是吃“开口饭”的,分别在广告公司、地产开发商、汽车销售公司、二手房经纪公司工作;另外还有两位,就是年纪最长的退休老师和年龄最小的在校大学生,他们来,似乎主要是打听有没有返回家乡参加校庆的顺风车、或者有没有什么好的实习机会。而在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工作的校友,对联谊兴趣寥寥。
我负责同届校友的联络,我们这一届的人数是最多的。有一天,一个素不相识的师兄突然打电话给我,商量组织一次聚会,并制作一份详尽的通讯录。挂电话前,我随口问了一句,才知道这位师兄在一家小型基金公司工作。那时,股市还“熊”着呢,基金和股票,远不像如今这般火爆,估计这位师兄也有点“别有用心”。不过,几个月后,聚会还拖拖拉拉地没有组织起来,股市却已经快速启动了,基金一天申购量达到900亿元的神话也不绝于耳。这位师兄估计再也不需要靠同乡、校友来推销了,故而聚会和通讯录的事情也就没了音讯,从此再无电话。
参加校友会活动,让我真正看明白了一句话——“熙来攘往,皆为利也”。但愿这只是我小人之心的揣摩。
一举多得的Party
仲杰 (超市人力资源部主管)
从郊县来到市区,从学校进入职场,我经过不断的磨合,渐渐适应了环境。与大学同学相比,和单位里同事的交往,多了一份顾忌,少了一份亲切。
因此我无比怀念学校里的那些聚会活动——那时,我们这些来自祖国各地的新生刚放下行李住进宿舍,就有同学走进来,用乡音问:“有老家是××的吗?”大家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圈子,互相关照。
毕业后,我仍然与老乡同学们保持着联系,大家定期组织个聚餐什么的。没有别的目的,排解乡愁而已。几年之后,一位同乡在公司里坐上了副总的位子,请客的时候,他说:“苟富贵,毋相忘!”从那时起,我多了一个想法:如果这家公司混得不如意,就找老乡去!后来,我们这个老乡同学会里,除了那个一年跳三次槽的家伙以外,大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升迁,虽然行业和岗位不同,但是真的做到了信息和经验共享、渠道与机会同在。
比如,同乡小B的公司需要招销售经理,他来宿舍找我时,恰好遇到我的同学小J,小J曾经在德资企业做过销售主管,两人一谈,感觉挺投机,小J最后真的去小B的公司任职了。还有一次,我要去一个人才招聘会设摊招聘员工,同乡小L说:“别去了,上次我们公司花了几千元,白打了水漂,不如去人才网站试试看,既省钱又高效。”我接受了他的建议,通过人才网站出色地完成了招聘任务。
如今的人,工作和生活都有圈子。有一位作家说:“朋友就是拿来用的。”多么现实而深刻啊!
同乡会上遇到“贵人”
韩梅 (银行客户经理)
我是一个普通的银行职员,每天上班干自己那点份内事,下班就回家伺候老公孩子。我平常不喜社交,好多同事聚会及同学聚会,我都以有事为由推掉了。
后来单位搞竞争上岗,老公鼓励我参加客户经理竞聘,没想到阴差阳错,竟然竞聘上了。这样一来,我的工作有了明显变化——以前每天存款取款,没什么压力;而今做客户经理,是要根据你管理的VIP客户的新增量以及存量客户的存款量等系列指标来考核的,简单点说,只要你管理的VIP客户越多,业绩肯定就越好。
可我的生活圈子小,人际关系更是简单得像白纸,朋友少得可怜,更别说有钱的朋友了。所以上任后,几乎有半年时间,我的业绩都是倒数第一,这还是在老公暗中相助下完成的。老公对我说,你得扩大自己的社交圈。
有一天,我的办公室来了两位不速之客,其实以前我也见过他们来银行办理业务,只是互不认识。坐定后,其中一位说:“小韩,听说你是四川阆中人?”我说,是呀,你们怎么知道?那人又说:“这你就别问了,何总你认识吧,他也是阆中人,今天晚上有一个同乡会,何总是会长,他叫我们来请你参加。”想起老公的话,我答应了。
两人走后,我才想起来,那位何总是一个百亿元项目的负责人。那晚的聚会上,我受到了热烈欢迎,并成了同乡会的新会员。在祝酒时,何总高举酒杯,对上百同乡说:“都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在外打拼的人,有困难大家要相互帮助,我知道在座的有很多都是事业有成的人,社会圈子也广,以后,大家要把存在其他银行的钱、甚至家里的老窖,都搬到小韩那儿去!”
在大家的一片叫“好”声中,我感动得说不出一句话,从不喝酒的我,和着眼泪把那杯白酒一饮而尽。
从那以后,我的业绩开始突飞猛进,短短半年里,从倒数第一变成顺数第一,在我名下管理的VIP客户就达几百人,存款新增更是过亿元,而其中大部分都是我的老乡、还有老乡介绍来的熟人。
以前我一直认为,什么同学会同乡会,无非是你利用我我利用你。现在才体会到,正是这会那会,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大家可以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QQ上老乡帮我找工作
桂林山水 (杂志编辑)
清不清,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喝一个地方的水长大,人不亲水还亲呢。受一个地方的文化熏陶,性格虽然各异,文化却有着藕断丝连的联系。话间有了乡音,更是万分亲切了……这也许就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深层含意吧!
刚来上海,我租了间由厂房改造过来的小房间,邻居几乎全是安徽来的钟点工。今天听这个阿姨说,哪里哪里找我,可我忙不过来,你去吗?你去我就给你说一声!明天听那个阿姨说,唉呀我最近要回家了,你接我这个活吧?如果来了老乡找工作,就四五个人挤住一间十来平方米的小格子间,虽然空间逼仄,却都是和和美美的。面对这样的老乡情谊,除了羡慕,还有何话可说?
家乡在桂林,那儿的人们一般都去邻近的广东打工,在大上海我难得遇见一位老乡。后来在家乡的某网站上,看到桂林人在上海的QQ群,于是加入进去,才发现其实上海的桂林老乡也很多。自此每天挂在QQ上,和一群桂林老乡聊天吹牛,其乐融融。群里的老乡聚会月月不断,还有各种活动。因为囊中羞涩,我一次也没有参加过。有人在QQ上“质问”,我就说,兄弟找工作找得焦头烂额啊!有热心人问,学的是什么专业?给我好一番指教,之后还留下电话,说如果有机会,可以帮着介绍介绍。
原以为是客套话。那天突然接到老乡的电话,说某家杂志社招人,说他已经推荐了我,人家急着要人,然后告诉我那家杂志社的电话,让我赶紧联系。半信半疑地打了个电话过去,然后就面试,然后竟然就签了合同。
人说,专业是刀柄,人脉是利刃。又说,朋友多了路好走。端的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