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残障人比常人更热爱生活,他们总是尽最大努力融入环境,接触社会,感知世界,体味人生。盲人陈述金就是这样。
作为原上海港务局属下一家工厂职工的陈述金,并非生下来就是盲人,他的眼睛曾经亮了几十年,后来因工伤才造成双目失明。有年轻人问及当年是如何致残的,他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我看到过世界的色彩,看到过妻子和儿女的模样,也为社会加过砖添过瓦,所以我不后悔。
继续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是陈述金的精神追求——他没有忘记自己是个共产党员。双目失明后,子女不在身边,全靠老伴悉心照料。天气晴朗暖和的日子,老夫妻俩常去长阳路边的树阴底下和一批老人聊天,时间长了,觉得很投缘,也平添了许多生活乐趣。于是,陈述金产生了把大家请到自己家里,定时学习交流的念头。他将想法向所在的中王小区党支部作了汇报,取得了支持。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这就是“道朋”读书班名字的出处。读书班就设在陈述金家里,每周一上午学习两个小时,六年来从未间断。读书班由从上海大学退下来的魏老师主持,人员来自两个街道三个小区,共11人,平均年龄77岁,最大的86岁,是孔子的第76代孙。陈家不但免费供应茶水,冷热天还开空调。述金是个有心人,他让妻子记下每位老人的生日,逢五逢十本着“开心、节约”的原则,利用碰头时间在家里为他们做寿,所有费用均由他承担。
双目失明的陈述金每天都收听新闻广播,有时还叫老伴给他读报或者讲解电视节目。通过脑子过滤、分析,在读书班上谈体会。他还口编了许多自由诗,经孔令朋先生整理为《健康篇》《处事篇》《劝世篇》《廉政篇》在报刊上发表。乐此如饴,就不觉得累,惟有“千金难买的充实”。
陈述金的坚毅、乐观与豁达,对读书班成员的影响是无声的。这些老人学业、经历不一,如今都坚持要“活到老学到老,有意义到老”。正可谓:天地不嫌妪叟,你我各有千秋。开合自沾心得,文理同班交流。大家谈笑风生,却不见吞牛壮气,什么都谈,就是不吐脏话,优雅宛若晚秋的风景。当然,有时还会有不顺心的事儿,摊开来议一议,相互开导,苦恼就消遁了。读书班成了这些老人的“进修班”,化解心事的怡乐园。
老陈喜欢旅游,在老伴的照顾下,他去了连不少明眼人都还没有去过的洋山深水港(曾经的职业使他对“港务”怀有特别的情愫),还游了苏州、昆山和香港,现在又萌发了去宝岛台湾旅游的念头。陈述金用身心去感知祖国的变化与进步,并拿热情和喜悦去感染周围的人。
有一天,老陈从广播里听到把遗体捐献给科研单位是一个人最后为社会作贡献,他就和妻子商量,并说通了子女,去有关部门办理了捐献遗体手续。啊!谁说盲人失去了视力就不能识别世界,只要襟怀明亮,照样可以穿越红尘透视人生。
我眼中,述金如金。值得敬重的,还有“道朋”读书班的其他所有老人。他们用闲暇的时间,在心里爱抚着过去的日子,思考着还能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