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菊同志永远离开了我们。
消息传来,上海干部群众沉浸在深深怀念之中。
斯人已去,音容犹存,嘱托宛在。
上海干部群众难忘,今年3月7日上午,黄菊同志抱病与参加全国人代会的上海代表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他殷殷叮嘱,上海广大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把上海建设得更加美好,为全国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斯人已去,音容犹存,功绩宛在。
上海干部群众难忘,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发展日新月异,在经济实力、文化影响、城市环境、管理体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为了这辉煌巨变,作为上海市老领导之一,黄菊同志呕心沥血,贡献斐然。
斯人已去,音容犹存,风范宛在。
上海干部群众难忘,黄菊同志亲民爱民。风雨天,他牵挂棚户简屋里的居民,冒雨趟水去看望;节假日,他惦记生活暂时困难的群众,轻车简从去慰问;更不忘每年捐赠一个月工资,为慈善事业添柴加薪……
敢问路在何方
《敢问路在何方》,是黄菊生前最爱唱的一首歌。全国人大代表李葵南、李金生说,在北京与我们联欢时,他曾多次深情唱起这首歌……
敢问路在何方?其实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背负沉重、展翅欲飞的现实。这个占全国土地面积1/1500、人口1/100的大城市,基础设施陈旧、住房拥挤、交通堵塞、通讯不畅……上海要突破重围。
对于上海的发展,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十分关心、寄予厚望。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指出:“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并鼓励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更明确提出要把上海建成“一个龙头、三个中心”。上海新的发展使命历史性地落在了全市干部群众的肩上。
为了实现小平同志的嘱托,为了完成党中央交给上海的任务,黄菊同志和市委、市政府等领导班子成员殚精竭虑、精心谋划,紧密结合上海实际,分析难题,寻找破解之道。在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艰苦努力、不断探索的基础上,黄菊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中央提出了“三个保证”和“三项改革”——保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保证服从国家的宏观调控,保证每年超额完成财政上交;自费改革,自主改革,率先改革。回忆艰难历程,不少干部感慨:在党中央领导下,黄菊同志为上海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菊同志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出了符合上海实际的改革发展思路。一位理论界人士深情地说,以开放的思路促改革,以创新的勇气促发展。在黄菊同志为班长的市委领导下,上海走上了一条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发展新路。
“认准的东西,一定要坚定不移、坚韧不拔、坚持不懈地走下去,积小步成大步,坚决不走回头路。”黄菊铿锵有力的话语,今天还在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梅耳畔回荡。她说,黄菊同志要求各级党政干部在党中央领导下,始终坚持开创性、坚韧性和操作性的统一,坚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开拓性的统一,这是上海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不少干部说,正是按照这两个“三性”统一,上海不断破解难题,推出了国有企业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就业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举措。
不少领导干部对黄菊同志关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论述,记忆犹新:“战略上按改革、发展、稳定布局,战术上按稳定、发展、改革操作”,“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必须以稳定所能承受的程度来确定。”这些实事求是、具有操作性的工作方法,破解了产业结构调整、百万职工下岗等涉及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一系列问题,至今仍指导着上海的工作。
在实现城市“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同时,黄菊带领市委一班人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积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当时的市委组织部一位领导谈到,上海贯彻“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原则,注重发挥市委的领导核心作用,逐步形成了“一个班子”、“三个党组”、“几个口”的工作新格局。“作为地方党委领导方式的探索创新,保证了上海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考虑问题全面,处事严谨稳妥,注意抓住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黄菊同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上海许多干部印象深刻。闸北区政府机关干部、原临汾路街道主任宋强记得,为了推进“两级政府、三级管理” 城市管理格局,黄菊专门把社区干部请到康平路,听大家谈社区建设和管理现状以及建议、对策。黄菊在先后19次社区调研中,曾几次来到临汾路街道,深入小区、来到菜场,了解居民群众需求,还召开居委干部座谈会,让“小巷总理”们畅所欲言。宋强说,每次来,他都要求我们把工作做扎实,让百姓安居乐业。
破解难题谋发展
“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破解的难题。
破解难题,黄菊十分重视发展战略研究,常常问计于专家学者。上海社科院一些理论专家回忆说,那时,市委经常召开理论界著名专家学者座谈会,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前瞻性战略研究,并把理论上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用于改革创新,这是上世纪90年代上海能够跨越发展的“秘密武器”。
一位“老城建”回忆道,是黄菊同志提出改革城建投融资体制,多方筹措资金,实现自借、自用、自还。在市委、市政府精心组织下,一项项改革举措应运而生,使上海的路修起来、桥造起来、楼竖起来……
伴随产业结构大调整,上海百万职工大转岗。在调整过程中,黄菊同志始终站在改革第一线。时任市仪电工业局领导的一位同志说,在研究仪电局改革方案时,黄菊听取汇报、参与讨论多达6次以上。他悉心倾听,对转制过程中遇到的资金、人员安置等诸多问题十分关心。
1996年7月,黄菊同志在纺织和仪电再就业服务中心挂牌仪式上,语重心长地说:“再就业工程,确实是一件大事、一件好事,但也是一件新事、一件难事,要做好肯定非常艰巨。”不少干部群众依然记得,就在那个月,黄菊为推进“再就业工程”作了四次调研。最终,上海再就业服务中心成了国企改革的创新模式。原市纺织局领导回忆说,当年首批18位纺织女工被上海航空公司录用为空嫂,黄菊同志很支持。在他关心下,社会各界纷纷为纺织女工提供再就业岗位。
“中心城区体现繁荣繁华、外围郊区体现实力水平。”黄菊同志关于上海城市产业布局的这句话犹然在耳。不少干部群众回忆说,面对上海发展,市委市府提出把延续几十年的“二、三、一”产业顺序调整为“三、二、一”;在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同时,全面调整改造第二产业,使传统工业脱胎换骨。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清晰记得,1996年12月30日,在上汽发展面临新转折的关键时刻,黄菊同志来到现场办公,提出要“增强紧迫感,抓住好机遇”。2002年7月25日,在应对WTO挑战的重要时刻,黄菊又到上汽视察工作,为企业做大做强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下转A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