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2版)
曾参与浦东开发开放实践的一位干部说:黄菊同志明确提出,浦东开发开放要打“中华牌”、“世界牌”。他要求各级部门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多一些关注,少一些指责;多一些指导,少一些评判;多一些服务,少一些干预”。浦东开发开放十周年时,黄菊又提醒大家,面对成绩,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止步不前,切不可有小进则满、小富即安的思想,要大变思源,不断思进。浦东新区的干部们说,这些话,对当前正在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浦东,依然有现实指导意义。
真情诚意造福于民
“说起上海这十年的变化,真像一个故事。身在其中的上海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很不容易。”2000年岁末,黄菊同志接受香港记者采访时说的这句话,至今仍让很多上海人动容。
“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一位同志感慨万千:第一个三年修桥铺路,第二个三年建造住宅,第三个三年环境建设,上海就这样发生了巨变,市民生活就这样得到了改善。
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生活,真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一位当年负责城建的干部回忆说,黄菊同志提出,要把安居工程作为民心工程来抓,要以“假如我就住在这里”的态度搞好安居工程建设。经过艰辛努力,130万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坚持年年为民办实事,并把市民最迫切的问题、最突出的困难作为办实事的重点。黄菊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传承了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每年办十几件使人民受惠的实事”传统。彭镇秋等全国人大代表深情回忆,从居民的住房解困到再就业工程,从菜篮子工程到公交线路延伸,每年的政府实事工程都实实在在解决了市民后顾之忧,并让市民受益至今。
如今,上海各类人群都能享受到社会保障体系的福荫。谈及此,当时市民政局的一位领导动情地说,“黄菊同志为上海社保体系建立花了大量心血。”他记得,好几个晚上,黄菊把他叫到办公室,谈建立“大民政、大保障”的思路,希望民政工作面向全社会。市委研究室还专门成立课题组进行数月的专题调研。当年参加调研的一位干部说,经过不断探索和完善,一个涵盖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上海渐渐形成。
“一座城市需要‘气’和‘神’。”黄菊同志经常说的这句话,让宣传文化系统的许多干部难忘。他们回忆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在经济迅速崛起的同时,与时俱进地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和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努力使上海的城市“形态”、文化“神态”和百姓“心态”内外和谐,经济“实力”、城市“活力”和文化“魅力”刚柔一体。
“黄菊同志十分关心我们普通百姓。”崇明县港西镇盘西村村民冯汉宾家里,至今摆放着黄菊同志捐赠的三人沙发。捐赠前,黄菊同志特意将沙发布面套换新,还在家中楼上楼下跑了三趟,才把沙发搬到楼下。
老劳模梁纪银的儿媳忆起当年黄菊同志上门慰问情形,依然十分激动。那是1999年1月3日上午9点,黄菊来看望80多岁的老劳模。黄菊反复询问他们有什么困难,并要求有关部门关心好劳模的生活。“可以告慰黄菊同志的是,我们的困难,党和政府都给解决了。”
黄菊同志“悄悄做慈善”的佳话流传至今。1995年春节前夕,上海首次举行“万人上街大募捐”。下午时分,黄菊悄悄来到徐家汇街头,向正在募捐的志愿者捐款。一位工作人员回忆道:“在上海时,黄菊每年都为慈善捐出一个月工资。2002年底黄菊同志到北京工作,在赴任之前,他一次性捐款3万元,用于帮困助学。”
说起黄菊同志的平易近人,不少志愿者感受深切。黄菊长期担任市志愿者协会名誉会长,经常以普通志愿者身份参加活动。今年元旦,一些志愿者还收到了黄菊亲笔写来的贺卡,他坚持这种慰问方式已有十余年。有位喜欢收集贺卡的志愿者曾说起,贺卡上若寄出邮戳是每年最后一天、收到邮戳是新年第一天最有意义。黄菊获悉后,寄贺卡都会算好时间。“这些贺卡成了我们永远的纪念。”志愿者们心绪难平。
思故人,念嘱托,上海干部群众更觉重任在肩。
坚定走科学发展之路,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努力开创“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新局面,创造上海更加美好的明天。这是上海人民的心声,也是这座城市告慰老领导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