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9时,朋友打电话来,问儿子明天高考要带什么。我说:带上脑子就行了。我发音不准,“脑”“老”不分,朋友愣了一下,笑了:“‘老子’就不要带了,还是丢下书袋子,带上脑瓜子吧。”我想,明年给学生做临考辅导,算是有个漂亮标题了。
考试总难揣测。任你“袋子”如何饱满,考场上还得“脑子”管用。用流行的话说,考的是整体素质。智商高而情商低,不行;能力强而智慧不足,不行;反应快而灵敏度不够,不行;思想深刻而不善表达,那更不行。“袋子”解决的是信息吸收与知识积累问题,“脑子”给你的却是思想,是智慧,是主心骨。“袋子”可以一点一滴的填充,“脑子”的健全与发达,靠的却是人的全面发展。有人比较过鲁迅与周作人的知识结构,发现周作人比鲁迅更为丰富和渊博。可惜的是,周作人聪明有余,见识不足,胆识更不能与其兄相提并论,在许多是非问题上犯了糊涂不说,还一脚踏进是非地,下水做了大汉奸,人生路径及境遇与鲁迅大相径庭。以大窥小,看看语文高考,不也如此?有知识没有见识,有见识而缺乏胆识,“袋子”丰盛而“脑子”贫乏,都难得高分。以作文为例,在短时间内完成一篇命题文章,没有作决断的胆识,没有作选择的见识,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是不可能得高分的。2005年作文以“杂”为话题,有考生这样开篇:
杂,是大自然的常态,也是人类社会的常态。
要言不烦,干脆利落。高屋建瓴,直抵本质。开门见山,接下去的滔滔议论便可想而知。如此开篇,其思维之锐利可见一斑,也不难想见其精神的大气、自信与激扬。有人谈及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说“以管窥天,见之则大;以锥插地,入之则深”,要在考场上找到自己的“管”“锥”,成就一方宽广的天地,没有富足的“袋子”肯定不行,有了“袋子”而不能从中生长出智慧和思想,或者一头钻进袋子而不能跳出来,依然不行。
由此我想到我的教学。我的职业注定与考试联系在一起。面对考试,家长的每一声叹息都让我们内疚,学生的每一丝感激都让我们荣耀,我们不能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不能不将内心的那一点叛逆与革命的激情悄悄收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袋子”是越来越大了,可“脑子”却似乎越来越贫乏了;当我们忙于填充学生的“袋子”的时候, 却有意无意忽略了“脑子”的建设。唉!
再扩展一点,我们的整个教育,是不是也该在“袋子”与“脑子”问题上思量思量? 余党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