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1版:头版
 第A102版:要闻
 第A103版:综合新闻
 第A104版:高考专版
 第A105版:高考专版
 第A106版:高考专版
 第A107版:社会新闻
 第A108版:目击
 第A109版:广告
 第A110版:广告
 第A111版:民生新闻
 第A112版:早间点击
 第A113版:中国新闻
 第A114版:国际新闻
 第A115版:国际新闻
 第A116版:国际新闻
 第A201版:文娱新闻
 第A202版:文娱新闻
 第A203版:文娱新闻
 第A204版:上海地产
 第A205版:奥运专版
 第A206版:体育新闻
 第A207版:体育新闻
 第A208版:体育新闻
 第A209版:广告
 第A210版:法治视窗
 第A211版:上海地产
 第A212版:投资理财
 第A213版:股市分析
 第A214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215版:公众服务
 第A216版:上海人家
 第B01版:生活之友周刊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夜光杯·连载
 第B08版:夜光杯·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美食物语
 第B11版:品茶
 第B12版:吃遍中国
 第B13版:上海地产
 第B14版:上海地产
 第B15版:上海地产
 第B16版:上海地产·广告
 第B17版:上海地产·广告
 第B18版:上海地产·广告
 第B19版:上海地产·广告
 第B20版:广告
第A111版:民生新闻
数字报纸
全球日报50强
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理事单位
新民晚报旗下媒体: 新民网 | 新民周刊 | 新民晚报社区版
下一篇  
2007年6月7日 星期

让车通行,还是还民安宁?
——城市“毛细血管”东余杭路拥堵现象的调查
潘高峰 焦萱
  ● 东余杭路商丘路路口拥堵现象陈富荣 摄

    一条民居小巷,在车流高峰时段竟然成了通行要道,声声喇叭恼人,人车争行心烦。家住东余杭路393号到416号的居民,这4年的日子并不好过:为了不让车子从家门口通过,每天早晚高峰,他们便充当起“天然路障”,与过往车辆“顶牛”;而对于那些被地图指引、认为有捷径可穿的司机们来说,这里更像一个“陷阱”,原本想要取道避开拥堵,没想到却走上歧路、寸步难行。

  为何一条在地图上标明的市政道路会带来这样的尴尬?记者昨天作了一番探访。

  “关口”大战

  高峰时段爆发

  “我坐在自己家门口,挡你什么路了!难道你敢开车撞我?”

  “阿姨,对不起了,你就挪位让我过一下,我上班要迟到了……”

  昨天早上8时许,记者在东余杭路上看到这样一幕:东余杭路近商丘路附近,路边七八幢老式棚户楼将这条本就十分狭窄的道路“挤”成了一个关隘,最窄处不过3米,仅容一辆小汽车险险驶过。此时,路边坐着几位摘菜、聊天的居民,面对喇叭声,毫不理会,与车辆“顶起了牛”,很快车流排起了20多米的长队。眼看打招呼不起作用,一位驾驶员干脆发动车辆,鸣笛强行通过,纷争由此而起,居民们纷纷上前敲打车窗,要求这些闯入者不要“喧嚣”。

  除了人车对峙外,车与车的争道也异常激烈。由于这个“关口”每次只能容一辆车单向通过,其间不乏自来水池、水泥墩、杂货店门面等重重障碍,即使迎面驶来的是一辆自行车,都必须有一方作出让步。为了抢行,司机们不乏口舌之争。

  居民和驾驶员

  各有各的委屈

  一条没有标志标线、没有交通信号灯的羊肠小道,为什么会成了驾驶员们的选择?打开地图可以看到,这里是通往吴淞路的捷径,每天早晚高峰,碰上主干道交通拥堵,一些驾驶员就会取道绕行。

  家住路边的一位居民表示:“我们真不是存心挡道,屋里空间有限,平时大家都在门口干杂活,邻里老小也一起坐着聊天、玩耍,这里就是我们的小弄堂,有四五十年的历史了。可自从4年前路旁的七星城开发商将东余杭路断头路打通后,车辆就源源不断从这里经过,我们再也没有得到过安宁。”据了解,车辆打此经过都有规律,一般为早上8时至9时,下午4时至5时。

  幽深小巷居然成了通行要道,这让土生土长的居民们很不习惯:“以前通行的都是自行车,一点都不吵,现在往来都是鸣着喇叭的小轿车,吵得心烦。有时过马路只四五步路都要走上10分钟。”有的居民连家门也被车辆撞过几次,他们甚至担心哪天车辆失控冲进屋里。

  居民们感到委屈,驾驶员们也一肚子苦水。“在地图上,这明显是一条正规的市政道路。谁知道路况会这么差。”一位堵了10多分钟、饱受其苦的司机表示,这条路究竟能不能走,有关方面应当给个说法,如果不能走,应当在路口处标好禁行标志,如果可以走,市政和交通部门应当做好规划,进行修整,以免再把驾驶员引入歧途。

  城市急速发展让一些小巷成了正规道路,居民和车辆争夺资源的矛盾由此引发。这样的情况在上海越来越多,成为人们所关注的一个问题。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一段东余杭路显然不具备成为正规道路的条件,在未经改造之前,恢复成非机动车专用道可能是比较好的做法。但上海交通每天都面临拥堵难题,作为城市的“毛细血管”,支小马路正是上海排堵保畅的法宝之一。从长远来看,打通像东余杭路这样的“毛细血管”,势在必行。本报记者 潘高峰 通讯员 焦萱


下一篇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