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焦 点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特别报道5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法治视窗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广告
 第B03版:财经周刊·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 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 · 养生
 第B11版:康健园 · 保健
 第B12版:康健园 · 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暑假生活
 第B15版:教育周刊 · 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第B08版: 阅 读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7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侦破“炮击天安门”阴谋案纪实(1)

朱振才


  ◆ 朱振才

  1951年8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军法处,召开宣判大会,对充当美国间谍、阴谋炮击天安门、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的7名罪犯进行宣判。“阴谋炮击天安门”史实究竟如何?本版特选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建国初期北京反间谍大案纪实》一书的有关章节,以飨读者。

  侦查从这里开始

  1950年5月底的一天下午,华北军区保卫部的方科长匆匆来到北京东城区东堂子胡同28号公安部政治保卫局调研处驻地,要求尽快见到李广祥处长。孙有光同志把他领到李处长的办公室,方从他的文件包里掏出一袋外文材料递给了李广祥,说:“这是杨部长(当时公安部杨奇清副部长还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保卫部长)让我把这些材料送给你们,这些材料是在北京解放前,美国战略情报局驻北平分支机构和美国大使馆与其他外国人来往的材料,没有整理还有些零乱。”李广祥立即布置调研科科长曹纯之、副科长成润之抓紧时间去清华、北大、辅仁、燕京等几个大学物色外文翻译人员,争取尽快把这些外文材料翻译出来。

  经过半个月突击翻译,一袋外文材料全部被翻译成中文。李广祥处长把翻译的中文看了一遍,不觉皱起了眉:材料很零乱,从这些材料中也看不出有多少敌情。

  成润之说:“处长,不要看这些材料没有头绪,但得来也是很不容易呀!这是在北平解放前,我们做情报工作的同志冒着生命危险搜集起来的呀!”“是的。”李广祥处长严肃的神情缓和了一些,“虽然材料很零乱,但从材料上能反映出外国间谍机关在北京的地址和一些可疑的外国人,如柯乐伯、包瑞德、李安东、山口隆一、哲立、甘斯纳、马迪儒等。这对我侦查工作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是很重要的、很宝贵的材料!”

  公安部副部长杨奇清同志来了,他听了听李广祥的汇报,说:“对这些材料不能一份一份孤立地去看。要把它们联系起来,要深入调查,把这些死材料变成活材料才行。”

  杨奇清副部长分析在中国尤其在北京居住的外国人的情况大约有这么几种类型:一是长期居住中国的普通侨民;二是在中国外资办的经济、金融、文化机构和宗教团体中任职的外国人;三是解放前在外国驻华使馆、领事馆工作,解放后尚未撤走的人员;四是日本投降后,未遣返回国的日本人;五是苏联十月革命后跑到中国来的白俄。这五种外国人除第一种外,其余四种人中不乏外国间谍。

  杨奇清副部长说完,指示道:“你们可去华北军区保卫部了解一下,这些外文材料是谁提供的,可找提供材料的同志调查一下,也许可以得到材料以外的一些情况,这样材料也就活了起来,我们的侦查就有了方向了。”

  曹纯之和一位侦查员很快去了华北军区保卫部,了解到提供材料最多的是陈某。陈某是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日语教授。于是,曹纯之很快找到了陈教授,陈教授提供了许多过去没有掌握的情况。

  根据陈教授介绍,日本投降后在北京东四三条不知何时建立了一个美国人的机关,对外称是“美国新闻处”,也没有挂牌子。起初,国民党显要人物经常到那里去,引起了他的注意。后来他又得知各国的侨民经常出入这个机关。他以教授的身份与外国侨民的接触中得知,北京东四三条这个美国人的机关,是美国战略情报局驻华机关的分支机构。到这里来的多数是长期来往平、津、保(保定)三角地区的德、意、日籍的显赫人物。这就是说,这些人物受到了美国情报机关的保护,美国情报机关取代了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在平、津、保地区的间谍机构,并且还利用这些国家的间谍分子从事间谍和其他的破坏活动。陈教授平时注意了这些人的活动,并把它记录下来,材料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形成的。陈教授还介绍了意大利人李安东、哲立、马迪儒,日本人山口隆一,德国人甘斯纳的一些情况。

  调查回来之后,曹纯之向李广祥处长作了汇报:“我们要动用一切侦查手段对这些可疑的外国人进行侦查。下一步工作,就先从这些人的历史活动入手!”

  寻找侦查的突破口

  北京解放初期,北京公安局治安处成立外侨管理科,为了摸清北京市外国人的情况,于1949年7月对北京市全部外国人进行登记,并明令外国使馆人员一律按外侨登记。

  时任北京市公安局侦讯处处长的狄飞,经请示市局党委同意,派出侦查员和外侨管理科的同志一起做此项工作。这样,就把公开管理和秘密侦查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外侨登记中,外侨管理科的工作人员对外侨逐一进行谈话,把谈话情况做了记录,制作了卡片,要求外侨每人交照片一张,填好登记表,从而掌握了外侨的住址、姓名、国籍、职业等情况。同时,还要求外侨写一个小传,这样对外侨的历史情况也清楚了。

  从7月11日开始到8月底,除12岁以下小孩216人未作登记外,共登记了1679人。侦查处的侦查员对登记的1679名外侨进行分析、调查、甄别,发现18名外侨有间谍嫌疑。侦讯处对有间谍嫌疑的外国人作进一步侦查,这样北京市公安局在打击帝国主义间谍方面寻找到了突破口。李安东、山口隆一、哲立、甘斯纳、魏智、马迪儒等人册中有名,这些帝国主义间谍重点嫌疑人,已纳入了北京市公安局侦讯处的侦查视线之中。

  公安部政保局调研处侦查员小孙和小许,准备跟踪一个间谍嫌疑人,此人是日本医生吉泽国雄。他们知道他在东单二条开诊所,但不知道这个人的面貌特征,跟踪无从下手。怎么办呢?一天下午,二人来到管辖东单二条的校尉派出所,找到了派出所所长徐建新。

  徐建新所长说:“这样吧,待会儿,天要黑的时候,我去吉泽国雄诊所,就说我不舒服,让他给我检查身体,你们二人也穿上警服和我一同去,把他的相貌特征记下来。”

  吉泽国雄的诊所位于东单二条中段路南,是一个独家居住的小四合院。他们进院后,房东以为他们是来查户口的,把他们领进东厢房的会客室。吉泽国雄的妻子是中国人,有一个三岁小男孩。会客室还有一个日本人,吉泽国雄和徐建新都认识他。吉泽国雄指着那个日本人,用流利的中国话说道:“这是我的朋友,也是日本同乡,他叫山口隆一,在法文图书馆工作,他下班来这里拿些药。”山口隆一也用中国话跟他们打了招呼。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他们正为侦查山口隆一犯难的时候,在这里却意外地碰见了他!山口隆一打完招呼就走了。小孙和小许把山口隆一的面目特征记在脑海里:他是个小个子,胖胖的长方脸,留着小胡子,走起路来像军人走正步似的。不久,吉泽国雄带着老婆孩子回日本去了。

  公安部政保局立即向北京市公安局侦讯处通报了山口隆一的面目特征等情况,以利于以后对山口隆一的侦查。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