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边界行
 第A11版:民生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上海地产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八一特刊
 第A18版:八一特刊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深度报道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投资理财
 第A30版:股市分析
 第A31版:公众服务
 第A3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世界别处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2007年7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随着服装纺织产品出口退税率大大降低——
长三角的服装企业生意难做了

任湘怡


    从7月1日起,国家对2000多种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进行下调,其中服装纺织产品出口退税率大大降低。对于服装纺织企业密集的长三角地区来说,出口退税率的调整,使得原本处于薄利的服装纺织业,利润空间进一步下降。在这个炎热的夏季,长三角的服装纺织企业面临艰难抉择……

  企业生意难做了

  7月初的长三角,和往年一样,笼罩在副热带高压的阴影下。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长三角的服装纺织企业还面临着另一团阴影——从7月1日起,我国服装纺织产品出口退税率分别降低了2%和8%。

  业内人士介绍,服装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5%,纺织行业的利润率仅3.65%,出口退税调整之后,许多企业的平均利润将大幅下降。绍兴市绍兴县素有“纺织第一县”之称,当地政府官员苦恼地说,纺织品退税率的下调,有可能波动当地经济。杭州明成制衣有限公司是一家年出口值在4000万美元左右的服装企业,光是手中尚未出口的订单,直接利润损失就有200万元左右。

  据了解,此次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涉及2831项商品。其中2268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被降低,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被取消。这条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的《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6月19日公布后,引起了长三角内企业的强烈反响。有些企业火热加班生产,为了赶在新政策7月1日正式实施前出口报关,以省下一笔退税款。不少企业家纷纷叹息说:今后生意难做了!

  政策调整逼企业转型

  “政策的调整,在短期内会对一大批企业形成压力。但是从长期看,这是一个好的措施。” 上海市社科院长三角联合研究中心秘书长王振分析。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服装纺织业基地。2005年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制度的取消,更是激发了长三角地区发展服装纺织产业的热情。目前,区域内有数十座纺织服装城,宁波、绍兴、无锡、南通、常州等城市联动周边地区,逐渐形成了产业集群。仅仅在最近几个月,又相继传来宿迁纺织城、连云港开发区浙江纺织工业园、张家港保税区纺织原料市场等开业的消息。

  “但是,目前长三角大部分产业集群都是横向分工的状态。”王振介绍,也就是产品的差异很小,企业间的竞争以价格竞争为主。而随着国内土地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所具有的价格优势也日渐消失,全球中低端纺织产业开始向越南、印度等周边国家转移。“下调出口退税率,对那些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出口企业是一种挑战,逼得他们去研发自主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王振说。

  产业面临升级契机

  事实上,除了纺织服装企业外,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让整个长三角的制造企业都感到了“地震”。

  复旦大学、香港大学不久前公布的抽样调查显示,长三角制造业企业生产方式分布情况不容乐观,其中纯粹的OEM(原始设备制造)企业只占22.30%,ODM(原始设计制造)企业也只有18.30%。王振说,长三角制造业的繁荣,是建立在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政策上的,代理加工带来了经济增长,但同时也使得长三角徘徊在全球产业链的末端。

  “现在是时候对这个行业的未来发展做出调整了。”江苏省海企国际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说。浙江绍兴县长冯建荣告诉媒体,今后当地企业将加强对新产品的研发,提升产业附加值。

  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教授帕特里克·惠特尼曾在宁波举行的一次长三角峰会中告诉记者,长三角的未来,应该在于通过产业转型,将传统制造业发展成现代制造业。他列举美国汽车工业的例子证明,一旦制造业不能转型,受损失的不仅是产业本身,更是与之相关的区域经济。王振也持有相似的想法。他认为,此次政策调整蕴含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制造业的转型,从这个夏天起,将逐渐成为长三角企业生死攸关的话题。”王振说。    本报记者  任湘怡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