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图保存印刷“活化石” 扬州雕版技艺传习所挂牌 王晖军 吴涛 |
雕版印刷被称为世界印刷史上的“活化石”。扬州是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是国内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艺的城市。 然而,雕版印刷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状。扬州多名退休雕版艺人呼吁成立雕版印刷传习所,以传承濒临失传的雕版技艺。7月12日,扬州“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正式挂牌成立。 雕版传人仅剩一个 雕版印刷去年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据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副社长、工艺美术大师张永林介绍,目前,扬州藏有近30万片明清以来的古籍版片,并采用雕版印刷出版了大量的古籍线装书籍,成为全国最大的线装书加工基地。 但随着现代激光照排技术的兴起,活字印刷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的陈义时今年已经60岁,他告诉记者,由于从事雕版行业收入偏低,很少再有年轻人愿意拜师学艺,目前被称为世界印刷史上的“活化石”的扬州雕版技艺仅剩一个“传人”,时刻面临着彻底失传的威胁。恢复、再现、保护这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技艺,刻不容缓。 去年,陈义时等向有关部门建议,创办雕版印刷传习所,将已经退休回家的老艺人重新召集起来,新招一批有志于雕版印刷的学员,加以悉心传授,用两到三年时间,使他们初步掌握雕版技艺,然后再进一步向学员传授“雕版图案、立体雕版、饾版套印”等一些复杂雕版工艺,将雕版印刷精髓部分能传承下去。 三种方式传承技艺 据了解,“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将通过“口传心授+定向培养+爱好者自行上门学艺”3种方式实现这项技艺的开放式传承,为雕版印刷队伍补充新鲜血液。 首先就是传统的“师带徒”式的口传心授。传习所拥有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位市级工艺大师,十多位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师傅,面向社会招收9名实习学徒,1年后还将进行考核,合格者才可正式转正或继续深造。据悉,已有2人成为陈义时的新徒弟。 其次是院校定向培养。此次,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由广陵古籍刻印社与扬州商务高等专科学校、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联合创办,建立雕版印刷技艺实习基地,定向培养学生。这些学生除了学习雕版印刷,还将系统学习雕版史、印刷史、出版史。 对雕版印刷感兴趣的爱好者,则同样可以前往“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进行学习,大师们将毫无保留地传授雕版印刷技艺。 注入现代元素创新 扬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但不少也濒临灭绝。如今设立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意味着迈出了对这些传统技艺进行抢救性保护的重要一步。但如何让源远流长的传统技艺与现代社会相融合,摆脱发展困境,仍然是摆在社会面前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在保护传统优秀民族民间工艺过程中,尤其需要注入现代元素进行创新。在延续传统工艺历史文化和艺术风格基础上,为之注入更多更好的现代元素和活力,使之更能展示中国传统特色文化,更能适应现代人的价值取向。扬州木偶在表演中,就注入了川剧的“变脸”,融入了“书画”表演,加进了现代魔术中的“喷火”等新鲜元素,前不久在日本、韩国的表演中,取得了较好的演出效果和反响。 “现在扬州许多传统工艺的价值被大大低估,还没真正进入社会主流。”有专家表示,在不失去传统技艺原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多出精品,是一条通天大道。 特约记者 王晖军 吴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