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边界行
 第A11版:民生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上海地产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八一特刊
 第A18版:八一特刊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深度报道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投资理财
 第A30版:股市分析
 第A31版:公众服务
 第A3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世界别处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2007年7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偶注唐诗

陈鹏举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注:杜牧,史称“杜郎俊爽”,是和历史和英雄隔世对话的大诗人。这首是他的代表作,是一首伟大的七绝。杜牧四十八岁那年秋天,赴任湖州刺史,行前游了长安乐游原。“有味”是说第二句两个所“爱”。而这种“有味”,是因为自己的“无能”,是在“清时”,即清平可为的时候,感觉到了自己的无能。又说自己要执节旌离开长安了,忽然想看望一下唐太宗的墓地昭陵。全诗心绪、字句,丰盈细腻,浑然一片,是晚唐的大诗人,内心涌动的盛唐诗情。杜牧有伟大的抱负,可惜生在了晚唐。所谓的“清时”,实质是无能为力的时代。杜牧的和开国英主相通的雄心,只能以诗的形式去守候了。有人说,杜牧是京官而“自请外放,可见不平牢愁”。这说法牵强。杜牧自请外放,是因为唐代地方官比京官薪水高。杜牧要养一大家子的人,不得不四处奔波。这是一个男人的个人宿命,不能因此说是对时代的不平。再说夕阳下山的结局,是谁也无法改变的。

  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唐代诗人中好谈兵的,杜牧是第一人。他注过《孙子》,用了不少曹操的旧注。可见杜牧对三国的那段历史是很有研究的。而用绝句的篇幅来论史,论得那么气象阔大,是杜牧的创造。赤壁大战,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战役。杜牧在这首诗里,说这一场伟大的战役,只是说了东风带来的可能性。说这一场战役的结果,只是说大小二乔,可能会沦落曹操的铜雀台。这就是诗了,有意无意,成立一个美丽的想象。纪晓岚说,这首诗“讥公瑾之倖成,自是僻论”。这是真把杜牧的诗当史论了。杜牧论史的诗赋影响远大。因为这后一联,《三国演义》就有了“借东风”。他二十三岁时作《阿房宫赋》,其中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说法。考古界到现在还在争议,是不是真有过那么壮丽的阿房宫。(四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