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注唐诗 陈鹏举 |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注:杜牧,史称“杜郎俊爽”,是和历史和英雄隔世对话的大诗人。这首是他的代表作,是一首伟大的七绝。杜牧四十八岁那年秋天,赴任湖州刺史,行前游了长安乐游原。“有味”是说第二句两个所“爱”。而这种“有味”,是因为自己的“无能”,是在“清时”,即清平可为的时候,感觉到了自己的无能。又说自己要执节旌离开长安了,忽然想看望一下唐太宗的墓地昭陵。全诗心绪、字句,丰盈细腻,浑然一片,是晚唐的大诗人,内心涌动的盛唐诗情。杜牧有伟大的抱负,可惜生在了晚唐。所谓的“清时”,实质是无能为力的时代。杜牧的和开国英主相通的雄心,只能以诗的形式去守候了。有人说,杜牧是京官而“自请外放,可见不平牢愁”。这说法牵强。杜牧自请外放,是因为唐代地方官比京官薪水高。杜牧要养一大家子的人,不得不四处奔波。这是一个男人的个人宿命,不能因此说是对时代的不平。再说夕阳下山的结局,是谁也无法改变的。 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唐代诗人中好谈兵的,杜牧是第一人。他注过《孙子》,用了不少曹操的旧注。可见杜牧对三国的那段历史是很有研究的。而用绝句的篇幅来论史,论得那么气象阔大,是杜牧的创造。赤壁大战,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战役。杜牧在这首诗里,说这一场伟大的战役,只是说了东风带来的可能性。说这一场战役的结果,只是说大小二乔,可能会沦落曹操的铜雀台。这就是诗了,有意无意,成立一个美丽的想象。纪晓岚说,这首诗“讥公瑾之倖成,自是僻论”。这是真把杜牧的诗当史论了。杜牧论史的诗赋影响远大。因为这后一联,《三国演义》就有了“借东风”。他二十三岁时作《阿房宫赋》,其中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说法。考古界到现在还在争议,是不是真有过那么壮丽的阿房宫。(四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