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边界行
 第A11版:民生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上海地产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八一特刊
 第A18版:八一特刊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深度报道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投资理财
 第A30版:股市分析
 第A31版:公众服务
 第A3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世界别处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2007年7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观众恋恋不舍剧组由衷感谢
——昨晚《小王子》在沪最后一场演出见闻
杨建国

  ■ 法国音乐剧《小王子》在沪演出一场景 本报记者 郭新洋 摄

  来自法国的音乐剧《小王子》,昨晚在东方艺术中心举行了第16场演出,也为亚洲巡演的首站演出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虽然观众对这部音乐剧的评价不一,但16场演出平均超过九成的上座率表明,上海市民对不同风格、不同样式的音乐剧是能够接受的。

  告别演出  感谢观众 

  《小王子》在沪最后一场演出的门票多日前就告售罄。据售票处工作人员介绍,有相当一部分观众前几天看完演出之后,马上购买了这场闭幕演出的票子。开场前,场内已座无虚席,有些想购买当场票的市民只能抱憾而归。两周来的演出,使上海观众对这部音乐剧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场告别演出谢幕时的掌声,结束后等待签售的长队,都洋溢着恋恋不舍的气氛。演员们也对这次亚洲巡演首站演出的成功感到十分高兴,昨晚演出结束时,出现了“感谢热情的上海观众”的字幕。剧组导演布鲁诺·卡路奇说:“尽管演职员们都是第一次来到上海,在半个月的演出期间,他们没有时间观光,但是,我们从剧场里却能感受到,上海是一座感情丰富的城市。”

  特别观众  感触颇深 

  昨晚的演出现场还有两位特别观众。一位是该剧的词作者伊丽莎白·阿娜依,她在暑期旅行时,听说《小王子》在上海演出效果非常好,就临时改变计划,昨天飞到上海,当晚赶上观看最后一场演出。她告诉记者,《小王子》是从童年时代起就一直陪伴在她身边的一本书,一部“特别触动我内心”的文学作品,“在上海,我从观众的掌声中,感到他们与我一样,内心被触动了。”因此,她觉得改变旅行计划非常值得。

  另一位特别观众是剧中飞行员的扮演者罗兰本的未婚妻恰拉蒂芭莉,她也是一位音乐剧演员,最近正在罗马扮演《巴黎圣母院》中的女主角艾丝米拉达,趁着休假,她赶来和未婚夫团聚。昨晚中场休息时,她徘徊于人群中,说是要感受观众对音乐剧的热情;演出结束后,她又在要求罗兰本签名的长队里,用英语与几位年轻观众说个不停。她说:“在上海我调查了许多观众,他们都希望能看到不同艺术风格的音乐剧,我将把这个信息告诉我所在的演出团经理,争取让《巴黎圣母院》再一次来上海演出。”

  由冷趋热  提供启示 

  虽然《小王子》的法国音乐剧风格让不少上海观众感到有些不适应,但7月11日首演之后,仍然由冷趋热,票房也由亏转平,基本达到预期指标。一些艺术界人士认为,上海观众艺术欣赏的多样化需求,给剧场的剧目运营提出了新的目标,尽管这部散文化的音乐剧在上海演出承受了沉重的经济压力,但还是为上海观众提供了一次拓宽视野的机会,也给今后上海舞台引进和制作音乐剧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小王子》剧组将于明天离开上海,启程前往此次中国巡演的第二站——台北演出。

  本报记者 杨建国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