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收世界风云 守望国家安全 ——记国防大学杰出教授金一南将军 江跃中 |
|
本报特派记者 江跃中 北京,西山脚下,坐落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高学府——国防大学。 正忙着准备出差的国防大学战略部副主任(副军职)金一南教授,在他的临时办公室兼宿舍里,接受了记者专访。 “我就像绑在远洋航船桅杆上的瞭望者,我是经常发出警讯的人。为了航船的安危,我要告诉大家前方的风云变幻和冰山暗礁,这是我的职责。前方不会永远是晴天。”这位我军著名的国家安全战略问题专家如是介绍自己的工作。 近十年来,金一南在国防大学等军内外的讲坛上,一次次地解析中国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一次次地强调和平发展的日子里“忘战必危”,一次次地提醒国人:国防建设事业和每个人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1 深思:一张表格质疑传统说法 被评为国防大学杰出教授的金一南出身部队家庭。但军人父亲并没有给儿子的人生带来“荫庇”,却让金一南戴上了“黑帮子女”的帽子。 “文革”风暴袭来,他的父亲遭受残酷迫害,哥哥姐姐下乡,初中刚毕业的金一南被分到一家街道小厂,当了一名烧阿司匹林药片瓶子的徒工。百思不解自己怎么从“共产主义接班人”变成“黑五类”的金一南,在这段时间通读了3部著作:《毛泽东选集》、《鲁迅全集》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林彪折戟沉沙后,1972年冬天,20岁的金一南入伍,成了武汉空军地勤机务员,后来到北京军区某通信团当了无线电技术员、技师。他极其珍惜这宝贵的机会,努力工作。在同年入伍的战友中,他第一批入团、第一个入党,在不同岗位上多次立功受奖。 1984年底,金一南调回北京,分配到解放军政治学院(国防大学的前身之一)。在这所军队学府,只有初中学历的金一南先是被分配去搞生产经营,3年后调到学校图书馆。 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地方。借助图书馆丰富的资料,金一南如饥似渴地研究历史、战史和军事理论,开始撰写一些考证和分析文章。有一次,他在一大堆资料中偶然发现了一张表格——《1936年世界各大国陆军实力比较》。 表格显示,当时,中国陆军220万人,世界第一;日本陆军有25万人,世界第八。中国陆军主力师装备堪称世界先进,与日军相比,“敌强我弱”这样一个传统结论未必准确。 实力强的为什么打不过实力弱的?再回顾历史,北洋水师的装备曾经是亚洲一流;长驱直入京城火烧圆明园的英法联军,总共只有2.5万人……可我们为何老打败仗?痛心之余,金一南的思绪连上了我军的发展思路…… 抚今追昔,他写了一篇《军人生来为战胜》的千字文。文中写道:“一支平素慕于虚荣而荒于训练、精于应付而疏于战备的军队,一支无危机感、紧迫感的军队,一支没有军人枕戈待旦的军队,兵力再多、装备再好,也无有不败。” 金一南的眼睛,盯上了我军建设的战略前沿。没有资格参加各种战略研讨会,他就借阅会议纪要,泡在图书馆里整日梳理古今中外的军史资料。他组织人手,历时3年开发出“国防相关信息系统”。为了方便研究,他1995年就开始使用互联网,并在35岁时自学英语。 1998年,美国国防大学校长切尔科特访问中国国防大学。校长召集接待预备会,金一南列席,他报告说:切尔科特是海湾战争的4个决策者之一,最早接触了作战计划;他近期发表过3篇学术文章……在场的人大多不了解切尔科特,听罢图书馆员金一南的介绍大吃一惊。金一南还当场出示了未曾谋面的切尔科特的照片。校长欣喜地说,你今天下午把所有材料放到我办公桌上。 金一南由此“一鸣惊人”,国防大学多个教研室提出“引进”他。结果,他被调到国际关系教研室当了教员。这,成为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46岁时才真正获得从事战略研究的岗位,金一南格外珍惜。在此后几年中,他的“从俄罗斯在科索沃冲突中的地位看经济转型时期的国防建设”“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军队建设方向发生重大转变”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得到了许多专家的赞赏。 2 应变:分析突发事件讲活理论 2001年,金一南在国防大学首开“现代国际冲突与危机处理”课,第一课的授课对象是正军职干部战略班学员。 他的课安排在4月4日。可就在4月1日,中美发生南海撞机事件,这个突发事件使他原来准备的资料明显落后于形势发展。 如果回避它,还是按照事先准备好的内容讲,当然省事;但如果理论不能结合现实、剖析现实,那理论就缺乏生命力和战斗力了。金一南决定迎难而上。 他连夜挑灯收集最近情况,跟踪事态发展,修改讲稿。3天后,他站在了讲台上,从撞机事件入手,以古巴导弹危机、韩国飞机被击落等一系列危机为例,运用危机处理的理论和规则,对当前危机的延伸、双方的决策和对抗,展开了深入的分析。 课讲完,学员们掌声四起。“金教授的课太解渴了!”这一课的成功,使金一南坚定了一个信念:军事学者不能关起门来做象牙塔里的教书先生,必须密切关注国家安全的现实威胁。 研究科索沃战争,他尖锐地指出:军事变革必须以战斗力为衡量标准! 当国际危机事件发生后,公众往往缺乏应对和处理能力,缺乏清醒的理性分析和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对此,金一南从2000年起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北京大学等单位作了上百场讲座,并在一些媒体上开专栏,还接受访谈,努力唤醒公众的国家安全意识。“国际战略格局瞬息万变,任何一个安全问题都是世界性问题,都会牵扯到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任何一个角落,国家安全意识一刻也不能放松。” 金一南讲授的课连续被国防大学评为“优质大课”,同时被中央党校等评为“最佳课程”,他抓住了国家安全与危机处理的热点问题,体现出他深刻独到的思想和见解。 3 震动:俄罗斯幼儿泪洒烈士墓 在黑龙江抚远三角洲,金一南听一位边防团长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到乌苏里江对岸的哈巴罗夫斯克市访问,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在无名烈士墓旁,看见幼儿园老师领着一群孩子,老师在给孩子们讲解,老师哭,孩子哭,大人小孩哭成一团。 这个场景令边防团长深受震动,也让金一南感慨万千。一个民族,如果幼儿园的孩子就在烈士墓前流泪,其未来的精神力量该是何等强大。苏联解体了,俄罗斯至今没有完全走出低谷,但这个民族珍贵的东西并没有丢失,仍然构成他们的精神内核。幼儿园的孩子在无名烈士墓前流泪,新婚的夫妇连袂向无名烈士墓献花,这样的民族怎么可能堕落,怎么可能被其他民族征服? 金一南认为,这就是民族精神与国家安全。虽属不同范畴,却在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反复交汇。民族精神中的某些核心要素如爱国主义精神,甚至成为国家安全的基本精神支柱。 那位边防团长还告诉金一南一件事。他指着黑龙江畔的3号界碑说:界碑上的国徽经常丢失。金一南奇怪地问:国徽怎么会丢呢?他说:国徽是铅做的,被人偷去卖钱了;发现国徽不见了,有关方面做一个再镶嵌上去,几天后稍不注意,又丢了。 金一南当时无言以对,后来觉得无地自容。他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要有一些不能亵渎的神圣之物,必须要有一些只能供奉的精神图腾。如果连国旗、国歌、国徽这些物化的民族精神象征都不能令我们产生敬畏,产生为保卫它而英勇奋斗的冲动,这样的民族,还怎么去面对别人的威胁,怎么谈自身的安全?” 4 追求:一艘大船离不开瞭望者 金一南曾3次去美国,他看到,美军的军事基地环境多半如同公园那样优美,而基地内训练非常严格,人们都在紧张地操演着“战争”,天天在谈论战争。 美军参谋与指挥学院的课堂上,教员讲的案例常常是“几天前,我们在阿富汗战场实施了一次突袭……”。 美国本土已经130年没有发生战争,但那里的报纸、刊物上常常有关于国际冲突和战争的报道。 身处和平环境的美国人居安思危,因为这个世界并不太平。金一南形象地比喻说,和平崛起的中国就像一艘大船,船上不缺敬业的船员,但是不能没有冒着风雨站在桅杆上的瞭望者,给全船的人发警讯、鸣警笛、敲警钟。战略研究学者就是瞭望者,必须思考如何未雨绸缪。 有人问金一南少将:战略的精髓是什么?他用自己看到的一句广告词作答:“未来很远,我们的目光更远。” 这是一个国家安全瞭望者行动的目标,心中的追求。 2006年底,他成为全军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获得者。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批准为深入研究国家安全战略和增强全民国防意识作出重要贡献的金一南荣记二等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波兰维斯特普拉特半岛上,有这样一个巨幅标语:“永远不要战争”。怎样才能“永远不要战争”?金一南无数次地在讲坛上告诫说:“永远不要战争”的前提,是永远保持记忆,永远保持警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