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边界行
 第A11版:民生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上海地产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八一特刊
 第A18版:八一特刊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深度报道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投资理财
 第A30版:股市分析
 第A31版:公众服务
 第A3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世界别处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2007年7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工湿地化污水为清水 风能路灯点亮村民生活

薛慧卿 胡晓晶

  ■ 太阳能发电站——室内是游泳池,屋顶是太阳能接收器

  前卫村村民们说的“水电煤”,是全新的概念。全村的生活污水经过人工湿地生态净化,成为一泓清水;全国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场在此落户,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秸秆发电、沼气发电、地热地能利用等5项清洁能源正逐一从规划变为现实……

  水的净化是前卫村生态循环的一大特色。盛夏走进前卫村生活污水处理站,只见眼前一片人工湿地绿意盎然。村长毛杰告诉记者,全村每天产生的600多吨生活污水经过20多个污水池处理,最终消失在一片盛开着红色、金黄色美人蕉等鲜花的花园中。一开始十分浑浊的水经过地下数百米的缓缓流动,从出水口流出时已可以养鱼。

  村民们做饭用的沼气是“自产自销”的。在前卫村“种、养、沼”循环模式中,农业秸秆和粮食加工产生的米糠、麸皮作为饲料送至饲养场喂猪、喂鸡,牲畜粪便和部分秸秆进入沼气池,经太阳能高温发酵变废为宝:沼气供给村民作燃料;沼渣经分离、配料、搅拌制成颗粒有机饲料和肥料,可用于喂鱼、种花、种粮、种树等;沼液经泵站提升,通过管道和智能化滴管输送至千亩苗木基地和无公害果蔬大棚及花卉苗木基地。

  走在村里,随处可见太阳能/风能发电的路灯,与普通路灯不同的是,它的顶端同时装有太阳能板和风能发电装置,别有一番风情。

  本报记者  薛慧卿 胡晓晶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