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边界行
 第A11版:民生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上海地产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八一特刊
 第A18版:八一特刊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深度报道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投资理财
 第A30版:股市分析
 第A31版:公众服务
 第A3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世界别处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第A27版: 深度报道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7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印度,让大多数中国人感到有点神秘与新鲜——
这个国度,相遇总是温柔眼神

林明杰

  ■ 挤在机动三轮车里挺快乐郑洁 摄
  ■ 恋爱中的年轻人郑洁 摄
  ■ 军人与中国游客一起开心地摆造型   赵渭凉 摄

    今年是中印旅游友好年,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盘算着去印度走一趟。上海的不少画家也对到印度采风很有兴趣。不久前,一位美籍印度石油商邀请一批上海画家到印度去举办画展。画家朋友请我这个记者一起去看看。

  顺便说一句,去印度的签证好像很容易,需要的资料也挺少。经过7个半小时的飞行,抵达德里机场。夜幕笼罩,机场里人头攒动,嘈杂一片,有点像我们这里的长途汽车站,但是仔细观察,却并不混乱,大家排队等候,井然有序。那里的环境,让我顿生怀旧的亲切感。

  1、富人区和下只角

  去宾馆的路上,大家都很兴奋,毫无睡意,纷纷探着头张望窗外。经过一片看上去像棚户区的地方,来到了下榻的宾馆。宾馆的围墙和铁栅栏很像破旧工厂的东西。裹着头、披着大衣的门卫慵懒地前来开门。这样的环境,让人很意外。因为接待我们的人说,这是个会员制的宾馆,一般人还不接待呢。房费一天300美元,但是房间还订不到。我们中间有几位不得不住到别的宾馆去。宾馆的建筑看上去还可以,有点像小号的老锦江,但房间里的设施却让人联想到20年前上海郊区的招待所。早上,我被一阵莫名其妙的嘈杂声吵醒。拉开窗帘望出去,原来边上是一所学校的操场。操场上是奔跑欢闹的学生们,上空是盘旋飞翔的大群老鹰。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

  不少同行者怀疑是不是招待我们的人对宾馆的介绍过于艺术夸张。但是第二天遇见中国大使馆的文化参赞,他问大家住在什么宾馆,听到宾馆的名字后点头称道:“噢,我知道,这是个很好的宾馆!”

  傍晚,我们回宾馆的路上,乘车经过一个区域,发现那里的住宅都很漂亮,有点像卢湾区当年“法租界”的老洋房区。有人感叹道,那才是印度的富人区呢,哪像我们住的宾馆这种“下只角”。话音才落,宾馆到了。原来去宾馆的路不止一条,而我们过去走的都是那条景观不太好的路。我们很快发现,这也是印度特色——豪宅与窝棚共处,穷人和富人相邻。

  我们应邀到石油商家中做客。他的房子在一处富豪的别墅区。但是那个小区的感觉就像过去的凤城新村,环境非常简陋,各种小摊贩都在小区门外。

  为上海画家们办展览的画廊,据说还曾举办过欧美国家的大师级艺术家展览。里面装潢设计得很不错,但是外环境呢,说它像是个杂乱的菜市场,那还算美化了。

  有一次,我们经过德里市中心的一个很大的广场,远远看到那边有一大群灰蒙蒙的帐篷。画家许德民惊喜地叫道:“快看呀,这么多军营驻扎在那里。”车开近了,才看出来,那原来是一大片贫民棚户区。

  这样的情景见怪不怪了。在德里繁华的市中心会突兀地耸立着一个土堆,土堆上有几间东倒西歪的房子,房子外面晾晒的破旧衣物迎风飘扬。当地人告诉我们,印度要动迁棚户区可难啦,所以市政建设只能慢慢来了。棚户区大多聚集在铁路轨道旁、机场旁、市中心广场等公共土地上。在印度,只要是没有明确禁止的公共土地穷人就可以使用。印度法律规定,只要在一块土地上连续占用30年,这块土地的所有权就归占用者所有。

  贫民手中的选票是各党派竞选人必须争取的。富人对投票不积极,而穷人却珍惜自己手上的选票,并以此争取自己的利益。所以,无论执政的还是在野的党派都不敢太得罪穷人,甚至要讨好穷人。

  2、没有反光镜的车子

  坐在大巴上看出去,印度的大街小巷都是车。最让我感到有趣的是,那些车子十有八九都没有反光镜。我开始以为这些车设计就是没有反光镜的,心中不由嘀咕:没有反光镜怎么变道呀?

  仔细察看后发现,反光镜都是被碰撞掉的。

  我本来以为中国的司机是世界上技术“最高”的,现在我要说,印度人的驾车水平才是“最高”的。那里的道路非常拥挤,车辆比肩接踵,而且很少有警察,也不知道是不是有严格的交通规则,反正看上去是想怎么开就怎么开的阵势。司机们一个劲地按喇叭,飞快地穿插变道。车与车之间,无论前后还是左右,间距都非常小。所以反光镜被碰掉很正常。驾车的人倒是挺平和的,也肯定不会因此大动肝火。他们也就将错就错,驾驶着没有反光镜的车子更便于灵活地左右穿插。

  印度的驾车族喜欢开快车,喜欢抢道,但是,我在那里这么些天,竟然没有见到过一次交通事故或者交通争执。还得说他们的驾车水平高,有好几次,我看到那试图抢道和不肯让道的车辆都在飞速地开着,好像谁也不肯示弱,但是就在两车行将撞在一起之前,其中必有一方及时地刹下车来——有时仅仅相差一个拳头的距离。绝对不会有谁真的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斗气使性地撞将上去。从这个拳头的距离,不仅看出驾车的技术,更可以看出人心的友善。

  也曾见到车辆轻微追尾相碰,司机们好像什么事儿都没发生似的,根本懒得下车去看看有没有碰伤了漆面,挥挥手潇洒而去。

  一路上很少见到奔驰、宝马之类的豪华轿车。大多是印度产的英式奥斯汀老爷车,还有韩国的“现代”。车型都属于“紧凑型”、节能型的。还有很多三轮机动车,一辆车上能载的人数之多不敢想象。有一次我数了一辆,竟然有12个。

  3、洋溢着温柔的眼神

  对陌生人,人往往有戒心,尤其对面貌肤色语言都不同的异国他乡的人。但是,当我看到印度人那双眼睛时,我心中的紧张就会消散,因为那双眼睛大多蕴含着笑意——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那眼神都洋溢着温柔。看了这样的眼睛,你不会害怕,你会喜欢上对方。

  在走过贫民窟时,从破衣烂衫人群黑乎乎的脸上,依然能发现那一双双温柔的眼睛在看着你,和你打招呼,而不会看到那些仇视的、狐疑的、令人害怕的眼神。乞讨者不会死缠你不放,只会用他那温柔的眼光看着你,看得你不忍心。

  有人说,印度的宗教使人各安其分,知足常乐。我们开大巴的司机风度翩翩,戴着眼镜,留着短须,是个中年美男子,车技一流,待人接物不卑不亢,该他管的事管,不该他管的事儿他绝不掺和。

  除了安分守己的传统外,我觉得社会对穷人生存权利和意愿表达权的保障,也是让印度到处能看到温柔和善的眼光的重要原因。印度宪法规定,所有国民都享有免费医疗。为此,印度在全国建立了2.2万个初级医疗中心,1.1万个医院,2.7万个诊疗所和2000多个社区医疗中心,形成了覆盖面比较广的医疗网络。这些政府医院对所有病人敞开大门,从挂号、手术到药品一律免费。印度鼓励私有经济实体的发展,这样私立医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种公立私立医院并存的现象使得印度的富人和穷人病患者各有所依,相安无事。政府医院尽管存在资金短缺、管理不善和条件较差等不足,但它们对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宁愿背着巨额的财政负担也要维持这些医院的运转。得罪穷人就意味着倒台和落选,所以各地方政府都在逐渐改善贫民窟的生活条件。在竞选的时候,各政党的候选人都会去贫民窟,他们承诺给装自来水、清理垃圾、建造医院,创造教育、就业机会等。

  最可爱的是,学校里孩子们的眼神,天真、善良、喜悦。有一次看到两个大男孩在追逐,一个追到了对方,狠狠地举起拳头来……正当我担心他们会打起来,他们却相视一笑,搂着肩膀嘻嘻哈哈地走了。

  4、牛儿在交通干道上散步

  牛,被印度人看作是神的化身,受到人们的保护不被宰杀。牛被称作“如意牛”,也代表幸福吉祥。印度人除了不伤害牛、不吃牛肉外,更多的是让牛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牛们可以三五成群地走,走累了,就地卧倒或小睡一会儿;饿了,随便走到一户人家,都不会遭到拒绝。

  在街口等绿灯的时候,我见到一头牛优哉游哉地踱到一个在修摩托车的汉子跟前,发嗲似地用头在他身上蹭蹭。男子也像是见到老朋友似地用手摸摸它的头,拍拍它的背,然后牛又继续走它的路。真有点让人感动。

  在印度我看到了有生以来最多的牛,才知道牛有这么多品种。我不懂牛的品种分类,仅从牛角来看,不仅有我们通常见到的像镰刀般弯曲向后或向前生长的,还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有粗短的,有细长的,也有像羚羊一样螺旋向上笔直冲天长的。最奇怪的是,我先后见到过两头牛,两个角一个向上,一个向下。

  在印度,狗、猪、驴、松鼠等动物随处可见。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拥挤的交通道路上,常常有狗趴着晒太阳,睡懒觉,车辆小心地绕它而过,不会按喇叭把它吓走,恐怕按喇叭它也吓不走。

  5、大家还是喊着:“要去!”

  在我去印度之前,就有人提醒我喝水要当心。

  也许,印度的水,外人很难适应,会拉肚子。到了印度,接待我们的朋友也提醒我们不能随便喝水,不要喝外面饭店里提供的水,只能喝瓶装的纯净水。但是,水是防不胜防的。譬如喝咖啡的水,汤的水,蔬菜色拉里面也有水,你能保证都是纯净水吗?所以拉肚子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出现了。最早发生问题的是最年轻的小伙子,而年长者反而没事。画家杨正新笑道,因为他们这代人吃惯了苦头,印度这点水奈何不了他们。但是没多久,他的太太便上吐下泻。

  我一直很当心,直到即将回国前的一天,我吃了一口三明治,觉得味道有点问题,就搁下不吃了,不料就此着了道。回国后这“后遗症”还缠绵了好长一段时间。

  尽管住得简陋,尽管吃不习惯,尽管拉肚子,但是在离开印度的路上,问起大家下次有机会是否还去印度,大家竟然不约而同地回答:“还要去!”

  还去,因为印度有别的地方看不到的异国风情,有让人禁不住赞美“伟大”的古代宫殿,有泰姬陵美妙的传说;因为那里有坦然展现自己优点和缺点的风范;因为那里有温柔善良的眼神……

    本报记者 林明杰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