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知了轶事 吴乃良 |
|
◆ 吴乃良 小时候,我是真正属于“顽童”之类的一个小男孩,但凡“新鲜”的事,总想尝试“白相”一番,并且还要“白相”出花样来。就拿盛夏捉知了来说,我使用过的方法就不下十余种。 如在傍晚下过雨后的晚间,带上手电筒和小铲子,到树底下去抓“知了狗” (知了的幼体) ,因为雨后土壤湿松,“知了狗”容易从土壤中“打洞”爬出;也可在清晨直接从比较低矮的树干上擒拿正在或刚刚脱下“知了狗”外壳的“嫩知了”(这些“嫩知了”颜色呈鹅黄色,见阳光后才会渐渐变黑,此时它只能在树干上缓慢爬行,更不会飞)。这两种方法不仅都需要起早摸黑,而且从“白相”的趣味性来说,也不是很强。相对来说,白天去设法捕捉那些隐蔽在树叶丛中枝桠上的知了,会更能够让人感受到捉知了的趣味性。 白天捉知了的方法不少,倚仗一根长竹竿,或“粘”、或“套”、或“扣”均可。其中,“粘知了”要算是最传统的方法了,只是所用的“黏剂”不同罢了。记得自己用过的“黏剂”就有“面筋”,这是一种通过用纱布包上面粉,经在水中洗涤(淘尽淀粉)后产生的“黏剂”;也用过“松香”熬制成的,或借用柏油、蜘蛛网作为“黏剂”的。但“粘知了”总体上比较麻烦,尤其是对“黏剂”的要求较高,使用中稍有不慎就会粘到树叶,还容易“污染”蝉体……相对来说,“套知了”或“扣知了”要方便、“高雅”多了。“套知了”出自山东革命老区的“山娃子”之手,上世纪50年代,我曾被在部队的父亲以“认识一下自己的故乡”为由,从上海部队送到沂蒙故乡生活了一年,在家乡我学会了用牛尾“套知了”。冷不丁地从牛尾巴上拔下一根牛尾巴“毛”,将“毛”一头系在竿梢上,另一头打上一个“活结”就妥了;当发现趴在树枝上的知了时(知了趴在树枝上时,一般都是头朝上的),即可悄悄从其下方举竿,待接近知了时,只需将竿梢上的牛毛“活结”置于知了的头前,并不时微微地摆竿,让牛毛“活结”形成对知了的“骚扰”;面对“骚扰”,知了通常都会以前爪“抓挠”,来试图排除外来的“骚扰”;借它“抓挠”之际,你就可将牛毛“活结”渐渐套向知了的头部内,同时不时轻微地沉竿收套;待知了发现已被牛毛“活结”套住而展翅逃逸时,为时已晚…… 回上海后,因为难以觅得牛尾巴“毛”,就没再套过知了,不过我却从儿童图书中的“画片”上受到了启发,学会了用铁丝和塑料薄膜做成一个杯状体,将它固定在竿梢上用它来“扣知了”。 捉知了,是我童年盛夏中的一大乐事,它作为一项“野外活动”,不仅锻炼了我的身体,在树下仰首、循声搜索知了时,对颈部、眼球,包括听觉也都是一种难得的锻炼,尤其是在捉拿知了的过程中,还要根据知了所在的位置、警觉程度、可能发生的动向,进行必要的分析、揣摩,这无疑也是对“智力”方面的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