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法治视察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上海地产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投资理财
 第B01版:休闲
 第B02版:休闲·全家乐
 第B03版:休闲·我家厨房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汽车科技
 第B13版:汽车·车情车趣
 第B14版:汽车·汽车科技
 第B15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6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广告
 第B19版:求职
 第B20版:求职·培训·移民
 第B21版:求职· 培训·移民
 第B22版:求职· 培训动态
 第B24版:上海地产
    
2007年7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季羡林先生回乡记

马景瑞


  我和季羡林先生是一个村的老乡,也是交往了多年的忘年交。

  在我的印象中,季老除了夏天穿普通的白衬衫外,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蓝卡其布中山装,看上去,就像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农”、“老校工”。他在《衣着的款式》一文中也曾说:“在衣着方面,我是著名的顽固保守派。我有几套——套数不详——深蓝色卡其布的中山装。虽然衣长短不一,但是最年轻的也有十年以上的历史了。”

  1995年春节,从季老故乡赶来陪他过年的同宗孙子季孟祥到商店购买蓝卡其布,老人还不知道这种布料已有几年不生产了。孟祥跑遍了北京许多的百货商店,自然毫无所获。1996年春节前临去北京时,孟祥到我家说起此事,我老伴说:“记得咱家还有一块这种布料哩,我找出来给老人家捎着吧。”春节过后,孟祥从北京回到临清,告诉我:“老爷爷看见你捎给他的那块蓝卡其布,甭提多高兴了。再三嘱咐我,要我替他好好谢谢你,还让我给你带来了新近出版的《赋得永久的悔》这本书。”季老穿着朴素,为人朴厚,是一位布衣鸿儒。

  季老在他的助手李玉洁女士、弟子高虹博士的陪同下,1997年10月9日回到故乡临清。李玉洁女士告诉我:“北大领导一再劝阻季先生,说年龄太大了,不要出远门了。可季先生执意要来,并说这次回故乡,主要是给父母扫墓。话说到这个份上,学校领导只好同意了。”

  第二天,我们一行人陪着季老回故乡官庄扫墓。到了墓地,我想季老会在他父母坟前行三鞠躬之礼,谁知他竟以86岁高龄身躯,按照农村老式规矩在坟前行了三叩首的大礼,起来时,打了个趔趄,差点摔倒,我赶忙上前扶住了他。我看见他眼里盈满了泪水。季老的亲情、真情深深打动了我,我想起他在《寸草心·我的母亲》一文中所写的一段话:“我是一个最爱母亲的人,却又是一个享受母爱最少的人。我6岁离开母亲,以后有两次短暂的会面,都是由于回家奔丧。最后一次是分离8年以后,又回家奔丧。这次奔的却是母亲的丧。回到老家,母亲已经躺在棺材里,连遗容都没能见上。从此,人天永隔,连回忆里母亲的面影都变得迷离模糊,连在梦中都见不到母亲的真面目了。这样的梦,我生平不知已有过多少次。直到耄耋之年,我仍然频频梦到面目不清的母亲,总是老泪纵横,哭着醒来。”

  季老极重感情,是一个性情中人。这次扫墓之后,记得季老曾说过,百年之后,要回故乡永远陪伴母亲。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