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缘何屡屡受挫“碰撞门”? 雍君 |
|
近两年来,民族自主汽车品牌为了扩大海外市场,毅然向发达国家挺进,然而出口后的麻烦也接踵而来,几次碰撞试验之后糟糕的表现,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推到了风口浪尖。 中国车再遭外媒曝光 6月22日,互联网上公布的一则消息在短时间内被迅速转贴。德国大名鼎鼎的全德汽车俱乐部(ADAC)对在德国销售的中国华晨尊驰汽车进行NCAP(新车评价规范)碰撞测试,结果非常不理想,仅仅获得一星的成绩。ADAC甚至带着轻蔑的态度说:华晨BS6其实只能算一摊废铁。 被国外媒体称为“废铁”的还有另一家自主品牌企业,那就是奇瑞,只不过类似的境遇发生在俄罗斯市场。最新发行的俄罗斯汽车杂志《autoreview(汽车观察)》6月号称,奇瑞Amulet(旗云)在碰撞测试中创下近3年俄罗斯最差成绩。该杂志措辞毫不客气:旗云的残骸太恐怖了,像这样惨烈的画面,从来没见过。 这两个接踵而来的消息让人们回想起快已淡忘的陆风事件,2005年,ADAC公司在对陆风汽车进行NCAP碰撞测试后,仅给出了两星的成绩。这一爆炸性的负面消息当时在国内外引起舆论哗然,也给陆风的销售带来严重的影响,然而两年以后,类似事件又频频发生了。 屡屡受挫引发反思 其实,两年前的陆风碰撞门事件和此次尊驰的情景有许多类似,说白了,都是刚刚踏上德国市场,在德国都以高性价比为卖点,都还没建立起足够的品牌影响力。据说ADAC用了另外几款与尊驰同一价位的车型与尊驰的成绩比较。据ADAC的信息,韩国现代的Sonata获得了碰撞测试的四颗星,另外起亚和斯科达的两款车也都达到了四颗星的标准。 华晨BS6碰撞测试结果带来的后果当然是不言而喻的。在尊驰遭遇碰撞门事件后,ADAC甚至建议官方禁止销售华晨BS6。近日也传出长城、吉利、中兴、力帆等多个中国汽车企业在俄组装项目未能获得俄联邦政府批准的消息。此外,俄方还拒绝了给予多个中国汽车项目税收优惠。 在尊驰和旗云碰撞门事件发生后,有许多声音在为这两家企业叫屈,“碰撞门”缘何总与中国车过不去?他们认为所谓碰撞门事件是相关国家为了阻止中国汽车进入所策划的一场阴谋。其实,别人心理中有多少“阴谋”的成分现在并没办法考证,但如果我们一味的以狭隘心理怨恨人家对我们的不公平,只会阻止中国汽车企业前进的步伐。而此类问题的频出,我们是否也该反思呢?为什么我们在进入国外市场的时候屡屡受挫?而对方又不时在安全性上做文章呢? 车型设计先天不足 事实上,尊驰在应对ADAC的碰撞试验时就像一个先天不足的孩子。2006年11月,火爆销售了大半年的尊驰即被选中成为进军德国市场的入门车型。有专家透露;虽然尊驰车的车身设计出自意大利公司之手,底盘优化更是由保时捷完成,但尊驰的车身结构设计确实存在一些缺陷,驾驶舱的刚度和强度不够,再加上发展迅速的华晨汽车似乎也没有时间去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这让它在对安全异常重视的欧洲市场本身就存在隐患,这款德国市场的入门车在一开始就注定了在碰撞测试中重蹈覆辙的命运。 不能掩盖的是,作为奇瑞在国内外市场的支柱车型之一的旗云俄罗斯版Amulet设计安全水准仍处在较为落后的水平:车架强度过软、A柱接头设计不合理等缺陷在碰撞试验中彻底暴露。企业一招不慎所付出的代价,或许需要一个国家用10年甚至20年去弥补。无论如何,曾经向中国汽车企业大开的海外市场的门槛正在提高。 水土不服表现不佳 另外,同一款车在面对不同的安全标准时,其结果可能也是不同的。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宋健介绍说,一款汽车在进行结构等方面的设计时是以一个固定的速度为标准进行的,设计好的汽车各方面性能的最优表现也是在临近这个速度的前提下实现的。而受各国家地区的国情、道路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各国的这个标准速度有较大的不同。这就意味着以我国标准设计的汽车在以德国的标准进行检验时,其表现并不是其最佳表现。 这确实是我国汽车频频失利NCAP碰撞测试的一个客观原因, NCAP碰撞测试其实也需要很多的技巧,而中国人现在还压根不会。相反,那些国际汽车巨头却早已对此了然于胸了。比如, MG轿车机舱里发动机左置的布局和发动机右置的几乎完全不同,之所以如此配置,道理很简单,就是为了通过NCAP碰撞测试,因为发动机左置和右置的碰撞结果是大不一样的。所以我国汽车企业在努力改进汽车结构的同时,也不要忘了结合目标市场的特点思考问题。有人将德国的NCAP碰撞测试称为一场考试,要取得好成绩除了产品本身有优秀的安全性和整体质量外,其实还需要对其了如指掌的心态和一些应对考试的小技巧,毕竟进入别人的地盘不是件容易的事。 “低价”策略惹来祸端 此外,中国汽车屡遭“碰撞门”,恐怕与我国企业走出国门惯用的低价竞争策略不无关系。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汽车出售到国外价格都很低,如陆风SUV在欧洲市场的售价仅为1.5万欧元。事实证明,低价优势在中东、北非、拉丁美洲等汽车制造业欠发达,消费水平有限的地区确实很有效,但此策略用在欧美等发达市场却成了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中国低价车直接与人家本土的汽车竞争,挤占了人家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欧美地区的消费者更重视汽车的安全和性能,而陆风和尊驰所标榜的高性价比反而引起了他们对产品质量的质疑,再加上他们对我国汽车产品早已形成的“低档产品”的印象,用更加严格的标准来检验中国产品也就不足为怪了。 毋庸置疑,自主品牌汽车仅凭低价,在荆棘丛生的国际汽车市场上是无法获胜的。低价虽能在短时间内杀出一条“血路”,但最终受伤害的不仅是别人,还会引火烧身。 雍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