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法治视窗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公众服务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投资理财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2版:好吃 · 饕餮四海
 第B13版:上海地产
 第B14版:广告
 第B15版:上海地产
 第B16版: 广 告
    
2007年7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背影温暖着文学青年的心
——文学名刊《收获》知天命之年缅怀大家提携新人
夏琦

  ■ 当年巴金(左)和《收获》杂志的同仁
  ■ 《收获》50周年纪念封面图TP

  《收获》近日迎来了50周岁的生日。最近出版的2007年第4期《收获》中,刊登了许多已故大家的老照片和手迹,但同时,它又是一期青年作家作品专刊。这本中国最著名的文学刊物,以这样的方式,来纪念它走过的风雨路程。

  主编巴金和靳以

  1957年7月24日,一本大型的、厚达328 页的文学双月刊《收获》诞生了。主编是巴金先生和靳以先生。如今创刊50周年的纪念特刊封面采用了和创刊号一致的厚重的紫红色,而封二就是巴金、靳以在创刊的日子里的照片,巴金执笔,靳以站立桌旁,似乎在共同谱写什么。另一张则是这两位老朋友上世纪30年代在北平的照片。

  弥足珍贵老照片

  在目录之前,是增加的一个印张,刊登了许多弥足珍贵的老照片和手迹,其中包括老舍先生的经典名作《茶馆》发表在《收获》创刊号时的手迹、1959年第3期郭沫若在《收获》校样上对《蔡文姬》作的修改、茅盾长篇遗作《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手迹。此外,还有冰心、曹禺、柯灵、叶圣陶、周而复、沙汀、艾芜等人的作品手迹、照片以及跟编辑部来往的信件。《收获》杂志的钟红明向记者介绍说,纪念特刊首先刊登那些故去的大家们的手迹和照片,是向文学前辈、编辑前辈的致敬,向文学精神和文学理想致敬,“他们的背影远去,但精神和品格却流传下来”。

  新人亮相处女作

  《收获》的创刊号上,表明了办刊宗旨是“百花齐放”。在这期纪念特刊中,目录上方,刊登了巴金先生的手迹:“《收获》是向青年作家开放的,已经发表过一些青年作家的作品,还要发表青年作家的处女作。”这是巴金先生1979年答法国电视二台记者的采访中的部分内容,还是国内首次发表。50年来,《收获》一直是这样做的,它已经成为新人亮相并为文坛瞩目的最重要的舞台,许多作家的处女作和成名作刊发在《收获》。

  知遇之恩永难忘

  苏童说,就像梨园艺人忘不了初次粉墨登场的舞台,他至今难忘屡次投稿碰壁时《收获》的知遇之恩。余华说:“我和《收获》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我有三分之二的作品是首先在《收获》上发表的。如果我新创作了什么作品,第一个想发表的地方就是《收获》。”

  《收获》尚未出版的第5期、第6期仍将是不同主题的纪念特刊,第5期将收录众多著名作家的新作,其中包括叶兆言、王安忆、苏童、格非等,长篇小说则是阿来的作品。

  本报记者 夏琦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