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开先河 爱心固长城 |
(上接第1版) 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的成立,牵动了申城社会各界的爱心。不久,各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各界人士纷纷捧出一颗颗滚烫的心:上海证券交易所等几十家大型国有企业、各区县一捐就是几十万、几百万元。 为调动基层单位的积极性,基金会实行市、基层街道和乡镇二级基金,市和区(县)、街道、乡(镇)三级管理的办法,统一账号,统一管理滚动,专用于拥军优属。目前,全市所有街道乡镇相继建立了拥军优属保障基金,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已在19个区县建立了基金会联络处。 基金会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出,最大限度地实现基金的安全和保值增值:“养鸡下蛋”,在不断滚动中实现基金的增值: 通过银行存款、认购国债等方法,基金会在最初的两年里就增值了1000多万元。 继而,基金会按照国家现有法规,不断向资本市场靠拢,参股中信证券和海通证券,是基金会最为成功的两次资本运作。1999年,中信证券增资改制,经中国证监会核准,基金会作为发起人之一,斥资1600万元购得1000万股,8年就收回了1000多万元,中信证券已于2002年上市,目前获利3.2亿元。2002年,海通证券增资扩股,基金会又购入2000万股,现已获准上市,将有可观的利润。 在“养鸡下出了一个个金蛋”的同时,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又提出了“借鸡下蛋”的创新思维。2004年8月,他们在48家企业中开展还本捐赠募捐活动,成功募集资金6000多万元。他们将这些钱全部投入到资本市场,不到3年已盈利6485万元。两年后,他们一次性还清48家企业的6000万元捐赠本金时,基金会将起码余下上亿的增值资金。 服务国防送温暖 成立12年来,基金会广泛开展社会化拥军优属活动,为子弟兵和优抚对象排忧解难送温暖。 为帮助驻沪部队提高官兵文化素质,自1996年起,基金会先后出资1200余万元,资助驻军开办了电视中专军人学校,举办了军官、优秀士官大专以上学历教育班和研究生班,开展了军官家属岗前技能培训工作,还对本市优秀退伍兵上大学,给予鼓励和资助。使驻沪陆海空军和武警部队的5万余名战士实现了“入伍即入学,退伍即毕业”,促进了军营文化教育的层次由补习型向学历型转变。武警上海总队福建籍战士林钦容通过学习,获得了电视中专会计专业毕业证书。退伍回到地方后,他创办起服装厂,目前已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近百万元,产品行销全国20多个省市的制衣有限公司。 这一智力拥军新做法受到官兵们的欢迎和驻军领导机关的好评,并得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南京军区等军队领导机关的高度评价。 每逢重大节日、纪念日,拥军优属基金会都要对重点优抚对象实行特殊保障。拨出专款慰问重点优抚对象,12年来共支出近500万元。 在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和70周年之际,基金会出资300多万元,慰问健在的老红军和红军烈士遗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和60周年时,基金会先后拨出250万元,对抗日老战士进行慰问。 解决军营外道路条件差、部队出行难问题,空军某部建设战备公路,武警上海市总队奉贤副食品基地道路整修,海军驻虬江路码头部队官兵及家属乘车难,帮助驻军改善营区文化设施等,基金会为支持驻沪部队建设,特事特办,此项花费的总量逾千万元。 基金会通过组织系列大型活动,广泛宣传、推动拥军优属工作的深入开展。为纪念基金会成立一周年和十周年分别举办的《为了心中的长城》和《托起心中的长城》两台专题文艺晚会,1995年4月与市双拥办联合主办的“双拥”知识电视竞赛,长征胜利60周年和70周年分别举办的老红军与军地英模人物座谈会,为纪念建党80周年排演的原创大型史诗献礼剧《血沃龙华》,资助总政电视宣传中心拍摄大型纪实片《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成立12年来,基金会共组织和参与组织20余场以驻沪部队官兵和烈军属为主要慰问对象的大型慰问演出和主题晚会,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较好地推进了全市拥军优属事业的发展。 今年是建军80周年,基金会联手沪上几家主要媒体,推出了反映我军历史和建设成就等的八一专版或专题报道等。 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许俊文掰着手指算:未来4年之内,我们要把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的总资产壮大到20个亿。到那时,每年就可净增上亿元,那样就可办更多更大的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