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法治视窗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公众服务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投资理财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2版:好吃 · 饕餮四海
 第B13版:上海地产
 第B14版:广告
 第B15版:上海地产
 第B16版: 广 告
  
2007年7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络暴力何时休?

吴强


  “丁香小慧”原来没有被殴!“世上最恶毒的后妈”陈彩诗沉冤昭雪。这个普通的妇女满腹委屈地说:“都说是我打的,这样下去,我也活不下去了。”还好真相很快大白,不然,万一她含冤离世,留下句“人言可畏”,罪过就更大了。

  毋庸置疑,当事人遭遇了巨大伤害。这不仅是网络谎言,更是赤裸裸的网络暴力。陈彩诗作为网络暴力的最新牺牲品,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这种暴力并非始于今日,也绝非仅存网上。人们早知道“千夫所指,无病而死”,唾沫水能够淹死人。历史一再证明,如果目标有误,那么,被煽动起来的群情越激愤,就越容易犯下巨大的过错。

  然而,网络的出现,的确让这种群体暴力有了发挥到极致的平台。消息的发布可以匿名,消息的传播也可以匿名,责任被削减到几乎为零,而消息的传播速度、广度却又史无前例。于是,一桩并不存在的事实、一张嫁接过的照片、一段“自编自导”的视频,都能被轻易当成事实,掀起愤怒的大潮。

  面对这种不了解真相、通过网络轻易发泄愤怒情绪的盲目行为,我们应吸取怎样的教训?

  消极地说,网民至少应该冷静观察、理性分析,而非一拥而上、乱棒加身,管它是真是假,“打”了再说——要知道,这样的批判有可能将无辜的当事人置之死地。积极地说,任何一个中国公民,遇到类似事件,第一应该做的,当然是报警,将真相和真凶交由专职部门调查和惩戒,而非简单诉诸众多不明真相、躲在电脑屏幕后面的网民,引发他们的怒气和同情心。试问,真相大白时,这些曾经义愤填膺的人,又在哪里?

  [本文上海电台今天下午4时30分《晚报大家听》(中波990、调频93.4)同步播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