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法治视窗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公众服务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投资理财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2版:好吃 · 饕餮四海
 第B13版:上海地产
 第B14版:广告
 第B15版:上海地产
 第B16版: 广 告
  
2007年7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目前,对形形色色的娱乐节目保持一定的警觉,努力使自己不“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这或许是必要而且急迫的
灾区的涕泣和选秀的狂喜

郭之纯


  这是个洪水肆虐的悲情7月,又是个娱乐高潮迭起的欢娱7月。7月20日和21日,在离洪灾区都不甚远的两个城市,《快乐男声》和《加油!好男儿》两台选秀节目相继举办了声势浩大的决赛。近来南中国不曾间断的暴雨呼啸,并未影响这两台节目完成自己的高潮。

  于是,灾区人的涕泣、抢险者的疲惫,和“快男”“好男”及其粉丝们的狂喜,就这么奇妙地共同出现在各色媒体上。当然这样说,并没有质疑这些娱乐节目的存在合理性之意。娱乐也许未必多么有理,但娱乐肯定无罪,谁也无权决定他人的悲欢。“灾民或余悲,他人正欢歌”,对这样的景象即便感觉扎眼,也必须承受。

  但反过来,面对这般强烈的意象对比,却令人不得不对国人的娱乐精神进行剖析,并对时下某些娱乐节目的道德性和现实性进行反思。

  必须注意到的是,这种状况已经使得时下的娱乐节目,有许多都失去了必要的现实责任担当和必要的道德蕴涵。笔者专门下载了“快男”“好男”的比赛视频看了半天,在那些热闹的现场,好像没有什么人对正在发生的洪灾表示过关切和悲悯,许多人都只顾了娱乐本身,只顾了对选手的品评,只顾了对票数的计较……这样的娱乐,是不是也太庸俗了些?

  “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这是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的严峻提醒。对比波兹曼的上述描述,似乎不难在我们的现实中找到相近迹象:我们太多人热衷于明星们的鸡毛蒜皮,我们对有些严肃话题的讨论正在变得幼稚,我们有太多百姓,面对乱糟糟的公共空间感到困惑……

  波兹曼的预言会不会在我们身上应验呢?或许还无法预见。但在目前,对形形色色的娱乐节目保持一定的警觉,努力使自己不“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这或许是必要而且急迫的。从另一方面说,人之所以成其为“人”,就在于人有了思想、有了责任感、有了把持自我的能力。就此,对娱乐本能进行反思,抗拒无度的娱乐和被娱乐,或许是免于我们自身过快“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的必需解药。 大河报 (郭之纯)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