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药之长绵黄芪 程超寰 |
黄芪,原名黄耆,为著名的补益类中药。《本草纲目》释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在古代,黄芪以产于沁州绵上(在今山西省沁源县境)者为道地药材,因此在习惯上多称作“绵黄芪”。另据唐《日华子本草》:“黄芪药中补益,呼为羊肉。”在古人的医疗实践中,羊肉药食同源,历来被认为是一种上佳的滋补品,其作用甚至可与人参齐名。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谓:“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人参补气,羊肉补形。”黄芪被称作“羊肉”,可见其作为“药中补益”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黄芪主产于山西、甘肃、内蒙古及东北各省。功能补中益气、固表利水、托毒生肌。中医用以治疗表虚自汗的玉屏风散,治疗气虚下陷所致脱肛、子宫下垂的补中益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补阳还五汤等,都是以黄芪作为主药的著名方剂。 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了近代中医史上的一段轶事。这段轶事与一位名人有关,也与中药黄芪相关联。现转引如下: 绍兴医学报载有胡适之者,以勤力用功过度,得消渴证,就治于京都协和医院。西医云,是糖尿证,不可为矣。胡君归,殊焦灼,盖因西医某素有名,信其言之必确也。其友谓可请中医一治。胡谓中医无科学系统,殊难信用。友曰,此证西医已束手,与其坐以待毙,曷必不屑一试也。胡勉从之。中医至,诊毕曰:“此易事也,可服黄耆汤,若不愈惟我是问。”胡服后,病竟霍然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