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上海边界行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上海地产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法治视察
 第A27版:读者之声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职场方圆
 第A31版:上海地产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A33版:新民环球
 第A34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35版:新民环球·聚焦
 第A36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37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8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39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40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超级现场
 第B15版:时尚·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7版:拍卖指南
 第B18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19版:广 告
 第B20版:广 告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 · 数字家庭
 第B23版:e生活 · 数码
 第B24版:e生活 · 掌上天地
    
2007年7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进”与“退”皆出于尊重
——王全安谈放弃执导电影《白鹿原》的原因
张艺

  ■ 王全安

    从2002年西影集团买下改编权,到如今“紫金长天”宣称将于今年10月正式开拍,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影《白鹿原》在经历了6年的重重波折后,终于有了令人欣喜的结果。然而,就在该片数月后即将开拍之际,曾两度被圈定为该片导演的王全安,在与制片人面谈了两次之后却主动放弃了执导权,一时间猜测四起。日前,处于漩涡中心的王全安首次向记者谈了退出的原因。

  开拍仓促草率

  王全安表示,制片方计划该片于今年10月开拍,可如今剧本、演员等这些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环节都未落实,这令他无法接受。经历了6年超长时间的准备,却不得不如此仓促草率地上马,这不是一部具有如此广泛影响力的重要作品应有的结果。因此,王全安选择了退出:“我当初选择执导《白鹿原》完全是出于内心的尊重,而退出执导《白鹿原》也是出自内心的尊重。”他告诉记者,电影业有句行话:形象大于一切,在形象元素中,演员的确立又是重中之重。在主要演员没有确定的情况下,对一部电影优秀品质的追求就完全成了虚妄。

  制片人中心制

  对于目前《白鹿原》制片人反复强调的将采用制片人为中心的制片方针,王全安很不以为然。他表示,自己所在的西安电影制片厂一直有一个传统,就是最大限度地给导演以艺术创作的自由空间,即所谓的“导演中心制”,这也是世界各地制作艺术电影采用的主要方式。“制片人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当然有权采取适合自己的制片方式,但不能违背电影制作的基本原理。可以强调总体把握,但不能无视电影的专业性和创造性。毕竟,电影的想象和电影的实现之间,存在根本的差异。”王全安说。

  否定导演能力

  除以上两点之外,王全安对制片人表现出的对导演能力的否定也心存芥蒂。“他在反复强调制片人重要性的同时,还多次贬低中国第四、第五、第六代导演的叙事能力,这让我很气愤。”王全安觉得,这些导演基本上已经代表了如今的中国电影,“不管你喜不喜欢,中国电影的今天就是建立在这些导演的努力、才华和贡献之上的。为了强调制片人的作用和权利,就对中国导演进行否定,这是不公平的,也是十分幼稚和欠妥当的。”  本报记者 张艺

  评论 07072711902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