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港村辟出千亩田园供游人捉蟋蟀 老鼠沙“赚绩”特别善斗 皇甫萍 朱全弟 |
绿华镇别称老鼠沙,老鼠沙最出名的却不是耗子,而是蟋蟀。在“秋虫迷”眼里,绿华“赚绩”(崇明方言发音,即蟋蟀)与七宝蟋蟀齐名,都是特别能战斗的好品种。七宝如今城市化了,蟋蟀不知何处去寻。于是,绿华镇绿港村成了上海唯一的蟋蟀培育基地,村里辟出千亩瓜果、黄豆田,供游人捉蟋蟀;每年秋季白露时节,都举办蟋蟀竞技赛。记者去时正值炎炎夏日,在有名的绿港村促织园,虽看不到蟋蟀,却也被各色蟋蟀盆弄得眼花缭乱。 西来农庄倾听蛐蛐鸣叫 促织园位于“西来农庄”内,环境清新。占地146亩的农庄除了中华蟋蟀培育基地外,玫瑰园、果园、农田、鱼塘、苗圃一应俱全,富有崇明地方特色。走入其中,感觉寂静,两组建筑青砖青瓦、木梁木门,与常见的江南明清民居建筑差不多,只是规模稍大些。内有蟋蟀器具陈列馆,取名“促织园”。农庄庄主介绍说,传统养虫非常讲究用盆,平时蓄养用“养盆”,携带参赛用“起盆”,比赛角力用“斗盆”。养盆一般三四寸高,直径四五寸,圆柱形、六角形、鼓形等制式林林总总;起盆较养盆小,有的在盆壁上开有小洞,以便将蟋蟀引入过笼或斗盆;斗盆则比养盆稍大,一般都搪底,搪底的细泥中还拌入细沙,弄得粗糙不平。“知道吗?这不是质量问题,而是有意为之,好让蟋蟀咬斗时蹬踹发力。” 绿华蟋蟀,触角长、后腿粗大、善于跳跃,雄的生性好斗。游人到这里,既可以近距离观摩蟋蟀竞技,也可做蟋蟀交易,参与蟋蟀竞技。还可以在晚间独自带着电筒,听蛐蛐鸣叫,在寻寻觅觅中找到中意的蟋蟀。 促织园里细读蟋蟀历史 在促织园里,你能学到不少有关蟋蟀的历史文化知识。中国斗蟋蟀的起源很简单:农民为庆祝丰收,在地上挖个土坑斗蟋蟀;到了唐代,斗蟋蟀进入皇室,还用金丝笼子养蟋蟀;南宋丞相贾似道斗蟋蟀误国,却写了世界第一部蟋蟀研究专著《促织经》;清帝乾隆爱带蟋蟀上朝“听政”……在竞技场训练蟋蟀格斗,是“武斗”,而在促织园细读蟋蟀的历史和文化,可谓“文斗”。 本报记者 皇甫萍 朱全弟 评论 07072711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