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信片、藏书票及其他 张伟 |
这本《满纸烟岚》,除个别文章外,皆为我近年来所写“零简断篇”之汇总。根据内容,我将它们大致分成几类。 第一辑的文章都和明信片有关。别看这薄薄一张纸片,在发明至今的一百多年间曾在世界各国红火过好几阵子,特别是1900年前后的那几十年间,这种硬纸卡片曾经是很多人交流思想、联络问候的主要桥梁,它也因此和很多重要事件、重要人物连着关系。这几年图文书盛行,明信片上的老照片奇货可居,成为见证那个年代的重要文献。我对老明信片情有独钟,不单喜欢那些图像,对片上书写的文人墨迹尤其偏好,如果这些笔墨痕迹和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关,那就更能引起我的浓厚兴趣。这里的几篇文章,是对我的一些藏品的粗浅诠释。这方面的工作,只要时间允许,我还会继续做下去。 藏书票在国外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流行的范围虽然不广,却和很多显赫家族和一干文人骚客有着密切关系,藏书票究竟是何时传入中国的?目前还无法确切回答,但大体在19世纪末,它就在中国大地扎下了根,却是可以肯定的。我一直对藏书票传入中国的历史感兴趣,认为此虽小道,但也多少折射出一些社会景象。我的这一爱好,曾受到施蛰存先生的鼓励和支持,这是我一直铭感在心的。这里所收的一组文章,介绍了藏书票在中国早期流传使用的一些情况,票主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但都和近代中国有关。 书、报、刊和文史人物的文章,是我近年所写较多的。我在图书馆工作,和书报刊接触较多,有所感悟即落笔成文,这是顺理成章之事;而我笔下写到一些个人,则多是一些边缘人物,这其中也没有多少道理可讲,只是觉得他们对我们这个社会作出过自己的贡献,而长期以来都一直乏人提及,自己有责任来做一些拾遗补缺的事。 前年(2005年)是中国电影百年华诞,很是热闹了一阵子,我也未能免俗,应邀写了一些文章,只是提醒自己,不要人云亦云,要尽量写出一些自己的特色。到底做得怎样?实在不敢说,这里选了几篇收进集子,接受读者的检阅。 每个人天赋不同,环境条件也有别,但只要你认真做事,你付出了自己的勤劳和思考,凭着你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你总会找到自己的读者。也许数量不多,无法和时尚人物的“粉丝”相比,但他们是凭借自己的眼力和头脑买你的书的,他们才是真正忠实的读者。我的几本小书出版以后,从天南海北寄来的读者热情信函与来自同道们的肯定和谬奖,都让我心头漾起阵阵暖流,也让我感到了些许自信。我知道我的书无法和那些畅销书相比,但为了那些默默支持我的忠实读者,我会一直坚持走下去。 《满纸烟岚》后记(节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