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文化名人的经济状况 陈明远 |
| ||
| ||
|
他们是上个世纪的文化名人,在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下,他们的经济状况是怎样的?《文化名人的经济背景》(新华出版社2007年6月版),为你介绍鲁迅、康有为、章太炎、蔡元培、胡适、闻一多、张恨水等文化名人的经济状况。本文选自该书。 我算清了鲁迅一生挣的钱 在那个“史无前例”的时代,25岁的我,从中国科学院被押送到劳改农场。百无聊赖之际想:好吧,我正好是学数学出身的,就来查查鲁迅的账吧。“中国文化人经济状况”的自选研究课题,原来是这样开始的。 首先注意到鲁迅每年都买很多很多书,每年日记后面都专门附有一篇长长的“书账”。从1912年5月鲁迅抵达北京,到1936年10月鲁迅在上海病逝,在24年零5个月的漫长岁月里,鲁迅一共记载了25篇书账(每本日记一篇),共计购书9600册,古碑、刻石、画像等拓片6900张,真是洋洋大观! 鲁迅爱逛琉璃厂、淘古物字画,爱吃馆子、摆酒席,孝敬老母,资助亲友,前期在北京住四合院时就雇佣女工和车夫;后期在上海住大陆新村三层楼房,他和许广平、幼子海婴三人更雇有两个女佣,晚年经常带全家乘出租车看电影、兜风、赴宴席……但那么大的开销,需要多少钱啊? 鲁迅一生究竟挣了多少钱呢?没有人精确统计过。我庆幸“十年浩劫”没有白过,收获之一就是算清了鲁迅的账。 我统计的结果:1912年春—1926年夏鲁迅在北京期间,共收入银洋大约41000圆(1922年日记残缺、为估计数)月平均245圆; 1926年夏—1927年秋鲁迅在厦门和广州期间整一年,共收入教学费国币5000圆,月平均417圆; 1927年秋—1936年在上海期间他共收入国币(法币)75278圆4角1分,月平均697圆。 那么,按照实际购买力计算,鲁迅24年的收入相当于今天人民币多少钱呢?根据历史资料换算,1912年一块银洋约合今人民币40元,1927年1圆“国币”约合人民币35元;1936年1圆法币约合今人民币30元。 也就是说:鲁迅前期(北京时期)是以公务员职业为主,14年的收入相当于今人民币164万元,平均月收入相当于今人民币9000多元; 中间(厦门广州时期)1年专任大学教授,年收入相当于今人民币17.5万元,平均月收入相当于今人民币1.4万多元; 后期(上海时期)完全是自由撰稿人身份,9年收入相当于今人民币226万元,平均月收入相当于今人民币2万元以上。 若不计入1922年的收入(日记缺失)则23年间共收入119873.3圆,相当于今人民币408万元以上。 从公务员到自由撰稿人,他完全依靠自己挣来足够的钱,超越了“官”的威势、摆脱了“商”的羁绊。值得注意的是,他作为自由撰稿人的年收入,超过他作为公务员年收入的两倍。 钱,是他坚持“韧性战斗”的经济基础。鲁迅为了写作、译述、教学、研究等购置的图书就达到1.6万多册(幅),24年中共计耗资1.3万多银圆,相当于今50万元人民币,占他总收入的1/9左右……然而,他有了那么多的金钱之后,却丝毫不为金钱所动,而始终保持勤俭奋斗的本色。 我在“牛棚”里算清了鲁迅一生的经济账目,才睁开眼睛看清:离开了钱的鲁迅,不是完整的鲁迅,更不是真正的鲁迅。 多少夜晚在“牛棚”暗淡的灯光下,透过一千多页密密麻麻的银钱账目,我解读了鲁迅和钱的纽带。令我感到欣慰的是:鲁迅以他的脑力劳动所得,总收入相当于今人民币408万元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中间阶层”即社会中坚。他受之无愧。 从“而立之年”以后的24年间,鲁迅平均每年相当于今17万元人民币、每月9000—20000元人民币的收入,保障了他在北京四合院和上海石库门楼房的写作环境。在残酷无情的法西斯文化围剿之中,鲁迅能够自食其力、自行其是、自得其乐,坚持了他的自由思考和独立人格,这使他永远成为文化人的榜样。 章太炎的遗嘱 章太炎的经济状况,留存的史料很少。我找到他在68岁时,即民国廿四年(1935年)七月立下的遗嘱: “凡人总以立身为贵,学问尚是其次。不得因富贵而骄矜,因贫困而屈节。其或出洋游学,但有资本者皆可为之,何足矜异,若因此养成傲诞,非吾子也。入官尤须清慎。若异族入主,务须洁身。余所有书籍,虽未精美,亦略足备用。其中明版书十余部,且弗轻视。两男能读则读之,不能读,亦不可任其蠹坏。当知此在今日,不过值数千金,待子孙欲得是书,虽挥斥万金而不足矣……” 由此可见,章太炎首重人品情操,次重学问文章;而遗产之中,以书籍文物为贵。那些都是无法以金钱衡量的。根据章太炎遗嘱所列,他死前的财产如下—— 到1935年7月,章太炎在上海储蓄银行有存款12000银圆,在浙江兴业银行有1万银圆;在余杭泰昌有股本800银圆(上世纪30年代前期,1银圆约合1997年人民币30元)。以上存款共计约合今人民币68万元。此外,章太炎的房产,在苏州有两处:王废基一宅,侍其巷一宅;田产,在余杭有30多亩。至于章太炎珍藏的书籍,其中明版书十余部,价值约“数千金”。文物古董,有秦代铜器等,汉代、唐代玉器、古钱等,宋代、明代瓷器等。其价值难以估量。按照以上所述,章太炎属于中产阶级的文化人。 朵云轩的照顾 据当时记载,章太炎饮食简单朴素,出乎想象之外。每天的菜肴无非是腐乳、花生酱、咸鱼、咸蛋、豆腐之类;家中没有婢仆,菜肴都由夫人汤氏就近购买,到“邵万生”去买玫瑰乳腐,到“紫阳观”买酱菜,等等。章太炎喜欢吃零食,日常来访他的人,都带许多食物来,如绿豆糕、豆酥糖及种种杭州土产,是他最中意的。 他嗜好是吸烟。自己吸的香烟一般是廉价的“金鼠牌”,招待客人则用“大英牌”。此外,欢喜抽水烟。一筒水烟,地下必留有一个烟蒂,因此家中地板上就有成千成万经烟蒂烧焦的小黑点。章太炎的衣衫,常年不过三四套,从未见他穿过一身新衫。 章太炎后期在上海的主要收入是靠卖字。他不登广告,所以平时来求字的人很少。上海当时有一家著名的笺扇庄叫做“朵云轩”,老板时常带了纸张来求他写字,每次都有小件大件百数十宗;取件时不论件数多少,每次总是留下“润笔”50银圆。 章太炎并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朋友求墨宝,向来不要钱。笺扇庄朵云轩来,按润例收费;每二三月虽得有人来恳请他写寿序或墓志铭等,由章夫人出面,索价每件100银圆。有时银圆收了之后,章太炎对某人不欢喜,就坚持不肯写,常把事情弄得很僵。 章太炎的书件落款,往往只写“某某属”或“某某嘱书”,绝不称“仁兄”或“先生”。求书的人,为了这点很不高兴,而且他写的是小篆,当时的富商巨公,对这种字体都不认识,不表欢迎,所以他的鬻书生涯清淡。民国十七年(1928年)北伐军到了上海。因为章太炎曾做过军阀孙传芳的参议,而且到孙幕中讲学,时人颇多非议,所以门庭冷落车马稀,深居简出。 章家住在上海,经济窘迫。但章太炎对金钱看得很淡,对生活问题全不放在心上,经济全由章夫人调度。章夫人常出去张罗钱财,有时打了包裹,到当铺去典质。 民国十八年(1929年)中秋,房东吵上门来收租,说章家积欠房租20个月,房东逼着要他迁出。章夫人潸然泪下,章太炎竟毫不介意。他对此等事多采不了了之的态度。有时连他自己居处的地址,他也弄不清楚。章夫人就写了一封信,托人拿去见好友董康。董康很有钱,当即写了两张庄票(钱庄的银票)送回。有了这两张庄票,一张偿付积欠;同时迁居同孚路同福里25号,将另一张庄票付租。搬迁之费,完全由朵云轩主人负担。搬家时章太炎家具器物很少,但有木版书近8000册。 “一笔”墨宝发了财 同孚路的新居,较为宽大明亮,并特辟一间藏书室。但没有一个书橱或书架,只是在厢房中间搁上一条板桌。凡是实用书,都放在桌上;不常用的书籍,都堆在地上。 在同福里居住不久,章太炎竟发了一笔大财。说是“一笔”,确实由“笔”而发。一天,革命元老冯自由(冯玉祥)来访,请他写两件东西:一件是孙中山先生的“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宣言”;另一件是“讨袁世凯檄”。这两件原稿,本是章太炎手撰的,冯玉祥要求他亲笔再各写一件,成为“历史文献”。当时冯玉祥致送了润笔墨银20圆大洋。 不料这件事,报纸上竟大登特登。许多人慕名而来,纷纷求章太炎再写这两件原文,共有五六十份,有的送墨银40圆,有的送墨银200圆。章太炎抱定宗旨“口不言钱”,经常由夫人或弟子应付。章太炎写到10件以上,就恼怒了,再也不肯动笔。经夫人横劝直劝,他只是不出声。后来想出一个办法,原来他平日吸的都是金鼠牌香烟,有一次人家送他一罐茄力克香烟,章太炎称它为“外国金鼠”,时常吵着要吸。章夫人就允许他每写一件,买一罐给他,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胡适上世纪30年代生活状况 1931年胡适担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时,月薪600银圆,合今人民币约2万元(上世纪30年代1银圆约合今人民币30—35元);这是他的本职固定收入。此外稿酬、版税更加可观。 胡适从1930年11月到1937年7月住在北平的7年间,他正式出版的专著、选集就有20多种。胡适的月薪加上版税和稿酬,估计每月平均收入1500银圆左右,合今人民币4.5万元。年收入合今人民币54万元。 胡适虽然还不如康有为、梁启超那样富裕,但他的平均年收入是鲁迅(晚年月平均收入690银圆、合今人民币2万元左右)的两倍多。鲁迅自认为是“中产的知识阶级分子”(见《二心集·序言》),那么胡适可算中等偏上的知识分子文化人。 石原皋在《闲话胡适》一书中,描写胡适的日常起居如下: 胡适的书斋。我现在谈的是胡适在钟鼓寺、陟山门、米粮库三处的书房。这几处的书房基本上是一样,大小稍有不同。房内有一张很大的写字台,一两个书橱,一张旋椅,几张小椅,四壁空空如也,没有悬挂字画。书桌上自然有文房四宝,有白锡包或大炮台纸烟一听,纸烟灰缸一只,火柴一盒,记事台历一本,此外,满桌都是书籍,看起来很紊乱。桌上的书籍,任何人都不去动它,稍微一移动,他就要费心去找了,佣人只将桌子上面的灰尘拂去。他在书房中看书、写作时,我们都不进去打扰他。江冬秀爱打牌,打牌场所也远离书房,使打牌的声音传不到书房那里。书桌的抽屉,没有上锁。稿件和须要保存的书信,一部分放在抽屉内,另一部分则保存起来……胡适自印有稿纸,直行,每行二十字,分格,对折,署“胡适稿纸”四字。他写作时用毛笔,直写,字体不潦草,很少涂改,一稿完成,好似重抄一遍。 胡适在家的活动场所主要是在书房,遇着疲倦时,读些诗词、看些小说,很少到庭院中散步。少数的朋友,直接可以到书房和他谈天,一般的朋友都在客厅中会见。他晚上出去有事,无论什么时候回来,总要在书房中看一阵书再行睡眠,这是他的习惯。 30年代的胡适,经济收入是相当丰厚的,他在北京大学的月薪是600圆,他在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兼职也有薪俸,另外,他还有相当丰厚的稿费收入。胡适的文章源源而出,他属于大名人,也就拿最高等的稿酬。他不断地出版书籍,那版税也是极高的。 胡适平时工作很紧张,又很有节奏。他的日程像钟表一样准确无误:每天早晨7时起床,7时40分去北京大学上班。中午回家用午餐,下午1时40分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上班。晚餐在外边吃,晚11时才回家。他有专用的小汽车,出入坐车方便。回家后即进入书斋,读书、研究、写作,直到半夜2时才睡。这样,他每天只睡5个小时,第二天仍是精力充沛;从来没见过他精神萎靡,慵懒困倦。胡适常言道:“谁说每天一定要睡足8个小时?那是迷信,拿破仑每天只睡6个小时。” 胡适的日常开销很大,除了他一家的生活费用,他还时常热情地帮助别人、周济别人。胡适夫妇皆乐于助人,热心于公众事业,在这些方面,他决不吝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