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规定带来商机,可一家食品店却遭遇尴尬—— 凑齐200件短袖工作装跑了1个月 姚丽萍 杨济诗 孙霞琴 |
今夏,经营性场所的空调温度不得低于26℃,不少商家都在为节能更新工作服。淮海路上一家食品店要买进200多件短袖“节能装”,整整跑了1个多月,直到昨天,才总算把衣裳凑齐了。 跑断了腿的采购员不禁要问:普普通通200件短袖上衣,要买进,为啥这么难?节能为服装市场带来的商机,难道市场没“看见”? 26℃改穿短袖“节能装” 这家食品店原来的工作服都是长袖的,夏天开足了空调,穿长袖正好。今年不一样了,26℃以上的“工作温度”是必须的。食品店决定:节能,就从衣裳开始,夏季全员短袖。从淮海路百货商场开始,采购员跑了好几家百货店,甚至跑了服装批发市场,1个月过去了,200件短袖却无法配齐。采购员很郁闷,市场经济时代,商品如此丰富,可他还是硬生生遭遇了“商品短缺”! 价格低本地厂家不愿做 食品店将“短袖”的价格定位在40元左右,买不到,就定做,采购员一路跑下来,遇到的同一个问题是:服装经销商都说,本地厂家觉得这个价格太低,赚头小,做起来没意思,要想快出货,那是不可能的。 终于,深圳的一家服装加工厂接下了定单,同意10天内交货,每件价格是36元。“实在想不通,从深圳到上海,运输成本肯定是少不了的,其他成本算起来,深圳的也不比上海的低多少,怎么人家的厂子就接下了买卖,赶紧加工,也不觉得亏本呢?”采购员很困惑。 服装“大锅饭”里有商机 市餐饮业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表明,目前全市有3万多家餐饮业经营网点,从业人员保守估计也有60万人,200件短袖的故事不止发生在一家食品店,60万人的着装不是一个小市场。 而服装行业业内人士则认为,服装市场个性化发展后,大家都在做“小锅菜”,对相同款式、相同色彩、规格差异不大的工作服“大锅饭”反而不适应了。这一细节表明,一项政策出台,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其中的商机不是没有,但最灵敏的反应只会来自最成熟的经营头脑。 本报记者 姚丽萍 特约通讯员 杨济诗 孙霞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