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科教卫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法治视窗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深度报道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上海人家
 第B01版:证券周刊
 第B02版:证券·大势分析
 第B03版:证券·投资基金
 第B04版:证券·股海淘金
 第B05版:证券·投资理念
 第B06版:证券·服务指南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第B09版:连载
 第B10版:阅读
 第B11版:新智
 第B12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3版: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第B14版:百位共和国将军书法特刊
 第B15版:百位共和国将军书法特刊
 第B16版:国家艺术杂志
  
2007年7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离开“天堂”到戈壁受苦,肾癌威胁生命……每次面临挑战——
乔登江:我选择继续奋斗

马亚宁 朱迪


    抗战逃难中失去右眼,参加了共和国的第一次核试验,离休十年当选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核技术应用专家乔登江昨天走进军营,讲述一位核试验老兵的戎马生涯。

  突接调令奔赴戈壁

  1963年3月,乔登江35岁,时任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物理系副主任、党总支副书记。有一天,乔登江突然接到来自北京的一纸调令——月底前到首都报到。这次调动特殊而神秘,到什么地方,去干什么,多长时间,临行前一概不知。

  当时,妻子在上海工作,一岁半的孩子正蹒跚学步。亲朋好友纷纷劝他不要离开“人间天堂”,离开温暖的小家。可是,祖国在召唤,党和人民有需要,乔登江毫不犹豫打起背包,投笔从戎。

  到北京后他才知道,组织上从全国各地挑选了24位技术专家远赴“死亡之海”罗布泊,扎根戈壁荒漠,为建立我国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和首次核试验作准备。

  25载“一肚子苦水”

  “出了玉门关,两眼泪汪汪”。渺无人烟的罗布泊,大寒大热大荒大干。生活在这里,就像生活在月球上一般。最让乔登江难以忍受的是,整整25年“一肚子苦水”。

  早上喝白粥,像吃咸泡饭;口渴了,喝水根本不解渴……自小生活在江南水乡,他从不知道家乡的水那么甜,大戈壁的水这么苦。第一次深入大戈壁,辗转80个小时的火车和数百公里的汽车颠簸,乔登江口舌生烟,急急喝了几口戈壁水,不想越喝越渴,后又上吐下泻。

  大戈壁深处,每天喝的水,只能从200公里外运来。“而且,不能洗澡洗头。若用戈壁水洗发,头发全部黏结在一起!”朋友相聚时,乔登江自我调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却偏偏从“天堂”来到戈壁。投身祖国的核事业中,他却无比热爱这片得天独厚的核试验场——来到茫茫大戈壁,就再也不舍得离开。

  离休10年当选院士

  60岁,是人生的一道坎。当年体检时,医生说:你得了肾癌,必须切除,建议去北京手术。乔登江一下子蒙了:一向健康的身体,竟得重病。他颤抖着接过诊断书,却没有马上住院,而是先回部队处理手头上的国防科技试验。

  考虑到他的病情,部队狠心下了“逐客令”,乔登江才依依不舍地走出戈壁,回到上海,与妻儿团聚。接下来,他切除了右肾,接受放化疗。“不知哪一天就不行了”的身体,日渐康复。

  “一个科技干部,没事做可不行!”离开科研一线后,乔登江边养病,边担任全军专业组和原电子部专业组顾问,每年外出学术交流、技术指导、科技攻关的时间超过4个月。后来,他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培养年轻一代的国防科技人才。

  1998年春节前的一天,是老人最幸福的日子。离休十年的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我军历史上第一位获此荣誉的离休干部。有人让老人说说,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从天堂走进戈壁、从戈壁回到天堂的45年间,矢志不渝投身国防事业?老人神情严肃,指指失明的右眼,坚定地说:“国家强大,人民才不被凌辱,这是切肤之痛!”

  本报记者 马亚宁 实习生 朱迪

  详细 070728103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