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科教卫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法治视窗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深度报道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上海人家
 第B01版:证券周刊
 第B02版:证券·大势分析
 第B03版:证券·投资基金
 第B04版:证券·股海淘金
 第B05版:证券·投资理念
 第B06版:证券·服务指南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第B09版:连载
 第B10版:阅读
 第B11版:新智
 第B12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3版: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第B14版:百位共和国将军书法特刊
 第B15版:百位共和国将军书法特刊
 第B16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12版: 深度报道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7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跨越二十年,“草原刀客”感动师生两代人

钱滢瓅 苏善燕

  ■ “草原刀客”王万青近影
  ■ 王万青全家福,前排左一为王万青,右一为他妻子
  ■ 今日大学生在草原上用镜头追随“草原刀客”

    师生两代人怀着同样的感动,用镜头追随一位名叫王万青的“草原刀客”,时间跨度20年。

  当地人亲切地称王万青为“刀客”,因为他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唯一一位外科主任医师。

  最近,首届上海市大学生影像大赛落幕。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硕士研究生顾红璇等制作的纪录片《草原医生王万青》捧得评委会特别大奖。

  上海的大学生,为何会与远在甘肃草原的老人结缘?原来是一部名为《啊!青青的阿万仓》的纪录片打动了他们。这部纪录片是他们的指导老师高宏明教授20年前拍摄的,主人公正是从黄浦江畔赴甘肃扎根的上海医生王万青。如今,20年过去了,这位已经63岁的浦江儿女在大草原上的工作、生活还好吗?大学生们产生了一探究竟的冲动。

  1、初识“有故事”的人

  茫茫大草原上,坐着一个戴黑框眼镜、穿一身运动衫裤的清瘦男子,他的眼睛凝望着远方,用笛子吹奏出思乡的曲调……

  这是拍摄于20年前的黑白纪录片《啊!青青的阿万仓》开头的一幕。拍摄者高宏明当时在甘肃电视台工作,一次去北京人民大会堂采访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代表大会,遇见了王万青,直觉告诉高宏明,这是个“有故事”的人!随即他追着王万青去了阿万仓草原。

  阿万仓草原位于九曲黄河的第一弯,王万青并非在此长大,他是上海人。1968年,王万青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毅然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我在心里一直认为,阿万仓是我工作的地方,不是我生活的地方。上海是我的家乡,我还是要回来的……”说这话时,王万青没有想到自己会在异乡的土地上扎根,成为草原上家喻户晓的“曼巴”(藏语“大夫”),更没有想到自己会同一位藏族姑娘结婚,在这里生儿育女。

  2、从都市来到草原

  “20年前,我们前去拍摄的时候,他已经在草原工作生活了18年,可是他说的普通话依然夹杂着南方口音,他所在的玛曲县阿万仓的公社医院只有3个人,他和妻子,还有另外一个小伙。不过那个医院是自治州乡级卫生院中条件最好的,有X光设备,还有专门的手术室,在当地,会用X光机的只有他一个。”高宏明回忆说。

  高宏明告诉记者,王万青最初被分配到陕西工作,可是他嫌条件不够苦,坚持要去更远的甘肃,到了甘肃,让他去玛曲县人民医院,可他还是不乐意,还要往更偏的地方走。

  从东部繁华的大城市来到西部藏胞聚居的草原,这么大的落差,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位移,更意味着文化上的变迁。首先他要闻惯这里的老羊皮袄和酥油的味道,还要和当地人一样到草滩上用手捡牛粪,这些牛粪可以用来烧水、煮饭、取暖。王万青遇到了几乎难以逾越的生活障碍。

  “如果我是他,我绝对不会来这个地方,吃的不适应,穿的不适应,又没有任何亲人、朋友,为什么要到这儿来呢?这不是很痛苦的吗?” 王万青的藏族妻子凯勒在镜头前实话实说。

  当年,王万青工作的阿万仓乡中心医院,是一座用木头支撑着的房子,墙皮剥落,屋顶漏雨。刚到的时候,他出一次诊要走4个小时路,后来骑马、骑牦牛出诊,冬天还坐过狗拉雪橇,再后来才有了拖拉机、摩托车。

  王万青在这里做的第一例手术,是为一个被牛角扎伤的藏族小孩,肠子露在外面。如果送县医院,要越过7条小河,爬一座大山,折腾来折腾去,人早就没命了。王万青就靠着仅有的牛粪炉子和大电灯泡做手术,把人救活了。那时候当地女人生孩子是在牛棚里,王万青曾经趴在牛粪上为一位产妇成功地做了胎盘剥离手术。

  在相当差的条件下,王万青一次次创造了“奇迹”——他在玛曲开创了脑外伤手术,成功治愈了一位牧民儿童;阿万仓草原90%的人有了病历卡……

  3、他和凯勒结了婚

  王万青除了下乡巡回医疗,还担负着培训赤脚医生的任务,他的妻子——藏族姑娘凯勒便是王万青带的唯一的女学生。两人跨越民族和地域的婚姻,打动了当年的高宏明和今天的大学生。

  “凯勒貌不惊人,但她读过书会说汉语,当翻译、背水、烧火,成了王万青的好帮手。一次意外,王万青从马背上摔下来,昏迷了。凯勒独自一人守护着他,精心照料,直到王万青苏醒了。就这样,爱情不经意地在一个汉族小伙子和一个藏族姑娘之间悄悄地萌发了。”这是纪录片中的一段旁白。

  王万青画了一张对照表,将两个人结合的好处和坏处一一列举,毕竟同凯勒结婚,就意味着要在阿万仓呆一辈子。他想了三天三夜,仍没有解开这道难题。最后,王万青怀着复杂的心情回到上海征询父母的意见。一开始,父母不表态,当他离开上海的时候,双亲同意了。

  1971年,王万青和凯勒结婚了。之后他们相亲相爱,生下了4个孩子。

  4、为《新民晚报》流泪

  20年后,高宏明在课堂上播放20年前的老片时,黑白的画面、质朴的语言感染了当代的大学生。同样是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年轻人,同样的高学历,王万青的那种万丈豪情,恐怕已经很难在今天的年轻人身上找到。

  后来怎样了呢?大学生们迫切地想了解“未完待续”的故事。他们打算重走王万青当年离乡的路,去草原寻访他。

  “王大夫,我们要从上海出发了,你有什么要带的吗?”去之前,大学生摄制组拨通了王万青家的电话。他的回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有没有《新民晚报》?哪怕过期的也行!离开故乡39年,他依然渴望了解上海的点点滴滴。拿到报纸的那一刻,王万青流泪了,他迫不及待地想从字里行间感受魂牵梦萦的上海。

  顾红璇和同学们得知,其实,39年来王万青并不是没有机会走。当年,和他一起支边的医务人员陆续离开甘南草原时,因为妻子,他没有走。

  1978年,中国恢复了研究生考试制度。王万青拿着报纸看了又看,想了又想,通过深造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回上海的机会又一次出现在了面前。可当王万青点灯复习功课时,他发现凯勒在悄悄地抽泣。“如果我考上了,凯勒是不可能跟我走的,因为草原上的人是不愿意离开草原的,他们换一个生活环境,可能也很难适应。”寻思了许久,王万青放弃了考研的念头,继续留在大草原为牧民们看病。

  后来,又有一次,王万青的同学为他联系好了上海的一家医院。王万青很清楚,这是他回上海的最后一次机会,他也想回去尽一个做儿子的责任照顾年迈的父母,结果他还是没走。“草原上需要大夫,我不能随便走。”王万青对自己说。

  5、成功遗憾一言难尽

  王万青回家的脚步终究没能迈出,于是,他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他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上海读书,可孩子们待不惯又回来了。他的大儿子后来在兰州一所大学学医,毕业后完全可以留在兰州的医院,可他执意回玛曲县工作。

  “年轻人太单纯了,我老头子从上海来这里,酸甜苦辣,太清楚了!”王万青对顾红璇他们说,他不希望儿子的才华被淹没,到最后过着惨淡的生活。

  现在他的儿女们都在玛曲,有子承父业当医生的,有当110警员的,也有当牧民的。王万青又把希望寄托在孙辈身上。

  王万青已在海拔3800米的黄河第一曲度过了39个寒暑,大学生们问他有何感想?他说:有成功,有遗憾,一言难尽。

  20年前的拍摄者高宏明口述:

  想把他从草原上“拍走” 

  我去牧区不是一两回了,我知道,要让一个上海人在那里长期生活,真是不容易。草原是个这样的地方,到了那里你的一切私心杂念都消失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单纯,可是时间一长,你心里就会涌出一种莫名的孤独。

  我们去拍摄的时候王万青已在偏远落后的阿万仓草原呆了近20年,他和他的藏族妻子凯勒就住在卫生院里,屋子破旧不堪,房间小得几乎都迈不开步子,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由于当地平均海拔高达3800米,在阿万仓草原徒步走路就相当于在上海提了30公斤重的东西走那般吃力。

  有一天晚上,我们的摄像机没电了,当地没有电源,只有一台柴油发电机,当我们请王万青帮忙给我们的机器充充电,他拒绝了,说:“我这里只剩下5公斤柴油了,如果万一碰上手术是要派用场的,不然是要耽误性命的。”王万青的这种敬业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非常感动。

  在拍王万青的时候,其实我有一个私心,想把他“拍走”。后来确实奏效了,《啊!青青的阿万仓》这部片子播出后反响很大,甘肃省卫生厅了解情况后将他调到玛曲县人民医院当外科主任,一开始他不愿意,还埋怨我们,说他更希望留在草原上给牧民们看病。后来,为了孩子的教育,他才同意回县城。

  20年后的拍摄者顾红璇口述:

  在镜头里,我看到一个真实的人 

  我们前后有两批同学前去拍摄。第一批同学,到了那里受不了高原反应躺倒了。第二次,我们专门挑选了几个个头小的同学出马。

  为了体会当年王万青从上海到甘南一路的心情,我们循着他的脚印行走。当年王万青从上海到甘南草原花了整整4天时间,因为交通的改进,我们只花了26个小时就坐火车抵达兰州,即便如此,还是把我们的腿给坐肿了,第二天又坐了6小时汽车才到玛曲县。

  同学们都是第一次去草原,宽广辽阔、牛羊成群、偏远穷困是我们对草原的第一印象。当地连一个像样的饭馆都没有,天气非常干燥,喉咙里总能咳出血丝来。“那个地方去旅游还好,但是要在那里住一阵子甚至一辈子却是难以想象的。”很多同学都这么说。

  在拍摄中,有许多细节打动了我们。比如,王万青有许多次机会回上海,但他都放弃了;他的藏族妻子凯勒为了改善他的伙食,曾多次翻山越岭跑去四川背来大米;退休后的王万青还在家中给牧民们看病……采访完成后,我们最大的感受是王万青是个非常真实的人。

    本报记者 钱滢瓅    实习生 苏善燕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