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科教卫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法治视窗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深度报道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上海人家
 第B01版:证券周刊
 第B02版:证券·大势分析
 第B03版:证券·投资基金
 第B04版:证券·股海淘金
 第B05版:证券·投资理念
 第B06版:证券·服务指南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第B09版:连载
 第B10版:阅读
 第B11版:新智
 第B12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3版: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第B14版:百位共和国将军书法特刊
 第B15版:百位共和国将军书法特刊
 第B16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16版: 上海人家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7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号手和他喜欢音乐的一家人

杨建正 姜燕

  ■ 幽默的老周当年就是用小号打动了老伴的芳心
  ■ 这张发黄的照片是老周当年在百乐门舞厅楼顶上的留影
  ■ 在老周家里,一张巨大的演出海报是当年和平饭店老年爵士乐队去香港演出时的纪念品
  ■ 谈起在日本大阪的交响乐团担任小提琴手的儿子,老周很得意
  ■ 由于和平饭店重修,和平饭店老年爵士乐队移师华亭宾馆演出

    周万荣,87岁,和平饭店老年爵士乐队队员,曾任上海交响乐团首席小号。虽是耄耋之年,可他仍然每晚坚持演出。

  音乐,对周万荣来说,是健康良方。音乐陪伴了他一辈子,无论有什么不愉快,只要一站到台上,演奏起熟悉的乐章,他立刻把什么都忘了。

  家里挂满了照片

  老夫妻俩住在幽静的茂名南路上,装修普通的住房收拾得整整齐齐,最引人注目的是房子里挂着的各种各样的照片。最小的一张是周万荣母亲的单人照,人最多的一张是老伴卓俭年少时的“全家福”。

  从照片上可以看出,两人原来都是“大户人家”。周万荣是武汉人,生在武昌,长在汉口,在那里开始学习音乐,上世纪30年代末到了上海。周万荣说,武汉那时候有家爵士音乐传习所,有很多来自俄罗斯、法国、美国的音乐老师。

  卓俭比先生小10岁,祖籍广东,家里很早就迁居上海,她出生在上海。也许跟早年的生活习惯有关,老太太特别喜欢猫。跟她聊起了猫,她很伤感地说,她之前养的一只猫都18岁了,后来生了肿瘤,无药可救,去年只好让它“安乐死”了。现在她又养了一只猫,才几个月大。

  老伴也爱上了音乐

  周万荣一家都和音乐有着或深或浅的缘分。他在上海交响乐团当首席小号时,太太是团里的会计。后来儿子拉小提琴,也进了上海交响乐团;女儿最初弹钢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继续,后来接了妈妈的班。现在女儿的女儿也踏进了音乐圈,最初不愿意学钢琴,趴在琴上哭,后来爱上了长笛,不让她吹还不乐意。

  周家的相册里,有一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照片,一家人吹拉弹唱,连卓俭这个不会乐器的都把一双手架在钢琴上。老太太坦然地笑着说:“那是为了配合拍照,做做样子的。”耳濡目染,老太太也爱上音乐,每周六必看上海音乐台播出的音乐会。

  儿子在日本也搞音乐

  从上海交响乐团退休后,周万荣参加了和平饭店老年爵士乐队,20年来一直在和平饭店演出,前不久和平饭店关闭装修,才转到华亭宾馆3楼。据说,有些老外还特意追到华亭去听他们的演奏。

  毕竟年数大了,家里人不放心,定居日本的儿子打电话回来时,经常劝老爸在家养老。可周万荣不愿意放弃,不是在乎那点钱,他说:“一上台烦恼都忘了,越吹越开心。”

  儿子最能理解父亲的这种感觉。周万荣家客厅的茶几上,压着一张杂志画页,那是大阪交响乐团一次纪念演出的照片。周万荣和卓俭一下就指出儿子的位置,中间偏右一点点,“左边是首席中提琴。他刚来的时候坐在那边,”卓俭指着乐团最边上的位置,“现在已经坐到这里了。” 她说,儿子1988年到日本大阪交响乐团,后来就留在了那里,还娶了个日本妻子。

  这张画页边上,还有2张长相酷似的单人照,一张是儿子的,一张却是卓俭从杂志上剪下来的。卓俭颇为得意地说:“这个影星长得太像我儿子了。”

  妈妈牵挂儿子,儿子也惦记妈妈。每天儿子都会打个电话回家。只要出去旅游,他就背个相机拍个不停,回来后照片印两套,一套专门寄给家里。老两口最快乐的事,就是翻出儿子的照片,看了又看。

    杨建正 摄  本报记者  姜燕 文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