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勿“改版”文物 高奢 |
近从媒体获知,杭州西湖边的苏小小墓和墓上的“慕才亭”,近日由文保部门请了专家对原先流传下来、并经当代书法家重新书写的一些名联,“进行了重新推敲”,作了“改版”。对于其名联之一:“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改版”了一个字,将下联的“风月其人”改成了“花月其人”。据负责“改版”的某科长说,专家认为:用“花月其人”比“风月其人”的“感情色彩好”。 “风月其人可铸金”已经流传几百年了,没有人改动过。关于“风月其人”,矛盾先生在《中学时代》一文中曾这样说过:“张子献老师解释道,湖山对风月,妙在湖山是实,风月是虚,元曲中以风月指妓女者甚多,风月即暗指墓中人曾为妓。地对人,亦妙,天地人谓之三才。铸金,杂书谓越王勾践灭吴后,文种被杀,范蠡泛五湖去,勾践乃铸金为范像,置于座右。铜,古亦称金,不是今天所说的金。说苏小小可铸金,推重已极。”可见,“风月”有明暗两意,其对“湖山”之“风月”,即为“光风霁月”,用来比喻苏小小的品格,显然恰切,故“可铸金”也。但不知何方专家,认为“光风霁月”不如“闭月羞花”好,更少了“感情色彩”,所以,就大笔一挥改成了“花容月貌”“可铸金”,好让后世“欣赏”了。 究竟“光风霁月”好,还是“闭月羞花”好呢?一字之差判若云泥! 顺便说及另一件“改版”的事:杭州湖滨公园重建了淞沪抗战纪念塔,塔上重塑了两位国民党军人形象(一名军官,一名士兵),一皆如旧,只原来塑像背上各有箬笠一只,这次重建,专家把两只箬笠“改版”掉了。那天我到淞沪抗战纪念塔前,见此情景,连呼“可惜可惜!”那只箬笠其实“改版”不得,因为那个时候的部队装备就是这样子的,这是历史真实啊! 文物或历史遗存,一枝一叶、一字一句都有它的历史内涵,是经千百年岁月磨洗留存下来的,岂可轻易改之?随便“改版”文物是轻率的、错误的。 呼吁某些专家对历史文物手下留情,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比前人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