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现”能否有所标识? 从纪录片《中国蓝盔在行动》说起 俞亮鑫 |
| ||
|
明晚,上视纪实频道将推出5集纪录片《中国蓝盔在行动》。这部纪录片揭开了中国“蓝盔”的面纱,展现了中国维和部队先后在柬埔寨、利比里亚、刚果(金)、苏丹、黎巴嫩等地积极参与维持和平行动的情景。荧屏上的战争场面亦真亦幻,枪炮齐鸣,火光交织,有些精彩场面犹如好莱坞大片…… 真假掺杂难分辨 据介绍,《中国蓝盔在行动》中有许多是真实的镜头,是从中国维和部队100多小时的素材中剪辑出来的,有些镜头是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十分珍贵。但全片也有20%的镜头是群众演员表演的“情景再现”场面。应该说,这些“情景再现”的场面拍得十分逼真,效果不错,但这就使观众在令人眼花缭乱的镜头面前难辨真假了。有观众指出,若干年以后,谁还分得出《中国蓝盔在行动》是真实的历史记录还是镜头中有真有假?这就引出了一个新的话题:“情景再现”部分是否需要有明白无误的标识,以帮助观众和后人辨识。 运用得当尚可为 对于纪录片能否运用“情景再现”这一手段,去年就在电视界引起过争议。随着收视率大战的升温和纪录片不断走向商业化,“情景再现”正在荧屏上变得越来越多。应该说,“情景再现”只要运用得当,对于纪录片是表现手段的丰富,是历史空白的填补,尤其在历史场面早已逝去、根本无法找到当年影像资料的情况下,只有运用“情景再现”来丰富历史画面,《故宫》《恺撒》《圆明园》《郑和下西洋》《复活的军团》等就是这样。但这些历史纪录片中的“情景再现”即便没有标识,也能让人一目了然,因为,人们凭着常识就能知道当年不会有这么清晰的影像画面。 故意“做旧”更可怕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方方对记者说,对电视纪录片而言,它的基本特征是真实,如有“情景再现”应该有所标识,以示区别,这样就能保证素材的原始状态和历史资料的真实性。她不赞成大规模使用“情景再现”,但表示如果遇到历史的断点和空白点,适当运用是可以理解的。纪录片专家章焜华说,历史情景其实是不可能再现的,人们靠自己想象再现的场面完全可能走样,甚至背道而驰。因此,他建议把“情景再现”一词改成“情景模拟”,并作出明确的标识。他指出,现在一种可怕的现象是,“情景模拟”的场面还故意“做旧”,故意拍成黑白片,与真的画面相连,以混淆视听。对现实题材,他不赞成进行“情景模拟”,认为应该强调纪录片人的职业精神,老老实实进行追踪拍摄。 行业规矩待制订 为何对“情景再现”作标识这么难?据记者了解,原因有三:一是“情景再现”的镜头含金量毕竟不如真实的镜头,故意模糊可以提高自己的“身价”。二是一旦纪录片标注“情景再现”,容易让观众产生“间离效果”,更难打动观众。三是一些纪录片人虽然也希望进行标注,但由于目前整个纪录片行业没有相应的行规,谁标注就意味着谁吃亏。 一些行家指出:为了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纪录片对“情景再现”应该有清晰无误的标识,否则会造成观众识别困难,《中国蓝盔在行动》如此,去年的《唐山大地震》也是如此。问题严重的是,由于“情景再现”能够以假乱真,现在连一些电视新闻节目也纷纷效仿,有的甚至借此造假,令人震惊的北京电视台“纸馅包子”假新闻,就是运用“情景再现”手法拍摄的,这足以引起人们的深思和警惕。 首席记者 俞亮鑫 博客 评论 07072910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