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民生新闻
 第A04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来信来论
 第A13版:读者之声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乐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谈话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舞蹈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军事博览
 第B17版:求职周刊
 第B18版:求职·教育培训
 第B19版:求职·教育培训
 第B20版:求职·培训动态
 第B21版:求职·培训动态
 第B22版:求职·教育培训
 第B23版:求职·教育培训
 第B24版:求职·外语培训
 第B25版:求职·外语培训
 第B26版:求职·培训资讯
 第B27版:求职·培训·移民
 第B28版:求职·留学·培训
 第B29版:求职·培训·移民
 第B30版:求职·移民动态
 第B31版:求职·移民·培训
 第B32版:求职·名校风采
 第B33版:求职
 第B34版:求职·招聘·自荐
 第B35版:求职·招生资讯
 第B36版:求职·培训动态
    
2007年7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要让好心人尴尬

逸中


  在我们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特别是闹市中心,总能看到一些乞讨人员的身影。人的内心都是柔软的。看着那些苍苍的白发、裸露的残肢、呆滞的童颜……好心的人们总想着尽力资助一二,以稍解困顿。但是,不时听到的种种传闻,又让好心相援之手不由得踌躇不前,十分尴尬。

  有传闻,那些白发人的儿女们靠着老人的乞讨,已在家乡盖起了瓦房,自己也不再干活,坐吃年迈父母的“嗟来之食”!有传闻,许多乞讨的孩子背后都有大人的教唆、组织,他们坐地收赃,过着住宾馆、着名牌、吃夜宵、出入“打的”的悠闲日子!有传闻,有人专门将一些孩子弄残、或者将伤口不断弄“新”,以博取更多的同情,讨得更多的钱!

  ……

  这些传闻无从考证,却不让人不信。因为,经历了那么多年的收容、救助、包括众多好心人的资助,行乞人员不减反增,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人已以此为业、甚至以此致富了!有调查为证:据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份报告显示,广州流浪乞讨者超过95%属于“职业乞讨”。

  曾记得看到过一则李卜克内西谈论马克思当年是如何对待行乞人员的故事,十分有趣,因而印象颇深,记录如下:

  “他(指马克思——引者注)对行乞的人是不完全相信的,因为在伦敦,行乞已经变成一种正规的行业,而且是一种赚大钱的生意。虽然它收到的只是铜板。因此,他没有让那些男男女女行乞的人长期欺骗自己,虽然最初只要他身边有什么东西可给,他从不拒绝他们。他一谈起那些故意装病哭穷的人就很气愤,他认为利用人类的同情心是一种非常下流的行径,是对穷人的劫掠。但不管行乞的人脸上多么明显地暴露出他在进行欺诈,只要他手里抱着一个哭泣的孩子,马克思一定上当。”

  这样的场景,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一般:同样的“欺诈”,同样的“气愤”,最终同样的“上当”!当年的伦敦街头,今日我们的城市,都有人在利用人们的怜悯之心进行着这种被马克思斥之为“非常下流的行径”,而善良的人们总是尴尬着左右为难。据说曾有专家想出了“破局”之法:对那些确属家庭困难和社会保障均无法解决生存问题的行乞者,有关部门可对其发放“行乞信用证明”,以进行分类管理。然而,此种办法因显而易见的操作困难,仍将使救援陷于新的尴尬之中。

  或许,简单办法只能是:所有的好心人都硬起心肠来,不给职业乞讨者以可乘之机!越来越多的人都选择了视而不见之“障眼法”!然而,以笔者的体验,每每这样,心中不免惭愧一次,折磨一次,总觉得好像对不住那位似的。相信好心人是不愿看到这种做人道德的进一步沦落的!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