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法治视窗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 目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理财广角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养生
 第B1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2版:康健园 · 保健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 暑期生活
 第B15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第B16版: 广 告
第B01版: 财经周刊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7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息给理财市场带来了哪些变化?

连建明

  ■ 如何把财理好,是门学问 图CFP

  本报记者 连建明

  不出市场所料,央行进行了今年第三次加息,1-5年期存贷款利率增加27个点;同时推出减税措施,利息税由原来的20%减为5%。不过,市场对加息的反应越来越平静。一周来,银行没有出现市民排长队忙转存的现象。

  表面的平静并不意味加息对市场毫无影响。事实上,加息对银行储蓄、理财市场都产生了新问题,尤其是理财市场冲击较大,促使各银行纷纷推出创新产品。

  A 银行能否自动分段计息?

  这次加息后,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至3.33%,加上8月15日以后利息税税率将下调至5%,税后利率为3.1635%,定期存款比以前更加合算了。

  但由于通胀指数较高,股票、基金等其他理财产品具有较大的诱惑力,人们对储蓄的热情似乎依然不是很高。和前两次加息后银行忙碌的情景相比,这次要冷清了许多。

  当然,这其中有个原因,今年3次加息,均是相差两个月,间隔时间不长。不少市民刚办了转存手续,现在又要办,一则麻烦,二则未必合算。因为定期储蓄提前支取是按活期利率算的,利息要少很多。理论上存入的时间越短,转存才合算,因此有些市民不去办转存了。

  理财专家认为,一年期定期存款建议转存的最大已存天数为38天。也就是说,存期已经超过38天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就不必转存了。如果居民是上次5月19日加息后刚刚转存的一年期定期存款,这次就不必转存了。

  在目前利率不断调整的情况下,市民奔波银行办理转存业务实在也是很麻烦,有人向银行提出了定期存款分段计息的建议。

  在1993年之前,银行储户的定期存款在存期内出现加息,存款利息随之调整,并不需要储户排队再转存。而且在存期内采取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也就是说,如果加息了,存款利息就提高;如果减息了,存款利息则不变。但在1993年修改了《储蓄管理条例》后,各家银行的利率执行政策都是一致的:贷款的利率是以最新的利率为准,活期存款是以取款时的利率为准,而定期储户的利率执行是以存入当日的利率为准。

  这样储户不得不一次次去银行办转存,一些市民表示,既然现在加息的频率这么快,银行为啥不能将定期存款分段计息,而让客户来回折腾呢?如果银行采取分段计息的话,不仅方便了客户,也节约了银行的柜台成本啊!很多市民表示,银行利率上调之后,不转存肯定会吃亏;但是办理了转存手续也会有一定的损失,因为那样的话,你此前存款的时间就只能按活期计息了,最好的办法就是银行将定期存款分段计息或者自动转存。如果不存在技术障碍的话,银行应当考虑采取更加灵活的定期存款计息方式。

  B 理财产品调高预期收益率

  在不断加息的情况下,影响较大的是各种理财产品。银行现在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不断推出各种理财产品吸引市民,由于理财产品一般收益率要高于存款,因此理财市场十分红火。

  但不断加息对理财产品收益率提出了挑战,因为利率越来越高。今年3月第一次加息之前,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52%,加上20%的利息税,实际到手的利息只有2.016%。这样,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有3%、4%的收益率就不错了。但是,经过今年3次加息,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33%,而且,8月15日起利息税降为5%,到手的实际利息为3.1635%,比年初高了不少。这样,银行再推出年收益3%的理财产品肯定没人要了,因为比存款还低,年收益4%的理财产品恐怕也没有多少吸引力。

  由此,银行必须推出收益率较高的理财产品,才能在私人理财业务上有所作为。我们看到近期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纷纷调高了预期收益率,产品设计方面创新不断,突破了传统理财领域。我们看到有的产品甚至把预期收益率调高到20%以上,这是很有吸引力的。

  这些新理财产品设计上进行了一些创新,品种更丰富了,投资者选择余地大了,但也看得眼花缭乱,不知道该怎么选择。

  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天上不会掉馅饼”。近期一些理财产品,把预期收益率调高的同时,风险其实也放大了。因为这些预期收益高的产品,或多或少都与股市有关,道理也很简单,要实现高收益必然要和高风险产品挂钩。本来,银行理财产品的特色是做低风险的票据、债券等金融产品,这些产品应该说没什么大风险。但光投资固定收益类产品,决定了收益率不会过高,要突破5%年收益,不选择高风险产品,恐怕很难。

  于是,银行理财也瞄上了股市,目前很多产品都与股市有关,纷纷投资沪深股市A股、基金,甚至权证。而各银行近期推出的QDII,大部分打算投资香港股市,也是一个与股市有关的产品,而这些产品风险显然要高些。

  当然,这些理财产品的收益与风险也各有不同。

  C 打新股理财产品最受欢迎

  打新股理财产品,是目前最热销也最受欢迎的产品。因为这个产品虽然投资的是股市,但根据目前市场情况,风险很小,收益还不错,因此销售十分火爆。

  目前新股中签率越来越低,散户几万元或十几万元资金中签新股难度很大,更多是靠运气。银行推出的打新股理财产品,就是将散户零散资金集中起来,提高了申购新股的中签率。比如一个这样的理财产品募集50亿元,基本上每个新股都可以中了,而投资者几万元就可以认购,门槛较低。这种产品的策略一般是申购新股后上市首日就抛,不投资二级市场,目前的风险很小,收益还不错,多数银行预计年收益10%左右。

  当然,收益的高和低,与新股的发行量以及上市时候的涨幅有关。预计今年下半年新股发行量较大,近期新股发行就很密集,那么,理财产品收益应该还不错。比如,7月中旬一周发行了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4只新股,很快就上市了,以上市首日收盘价计算,这4只股票的收益率为0.525%。如果新股发行一直保持这样的密度和收益率,那么,一周收益率为千分之五,十周为百分之五,5个月收益率可以达到20%,那是十分惊人的。

  银行也在不断创新,如近期某银行推出的打新股产品很有新意:保持活期存款不变,如有新股申购,就去认购;申购结束后余额又划为活期存款,不影响投资者的资金利用,却提高了活期存款利用率。

  不过,话说回来,尽管申购新股收益不错,但这种理财产品越多,意味着中签率可能进一步下降,收益也会均摊而下降。

  D 高收益与高风险相伴

  和打新股理财产品相比,近期一些银行推出的产品就直接投资二级市场买股票了,当然预期收益更高。如某银行推出的“非凡理财”预期年收益10%-28%。

  这款“金融成长,超值回报”的理财产品将募集资金分为两部分;70%作为A部分,将其中70%资金主要投资大金融板块的股票(包括银行、保险、证券和参股金融等领域),另外也进行新股申购等投资;募集资金的30%是B部分,主要投资于固定收益类产品。

  从该产品的设计看,差不多就是一款投资金融股的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了。因为混合型基金也是部分资金投资于债券等低风险产品,大部分资金投资股票,与这个银行理财产品十分相像。产品预期收益之所以高达28%,在于股票的收益。银行推出的分析报告认为,预计未来一年大盘上涨空间在20%-30%,而投资金融板块股票收益率可在20%-40%之间。

  然而,我们知道股市是很难预测的,如果一年里大盘和金融股票没有出现他们预计中的上涨幅度,那么,收益率就很难达到了。从总体上看,这款理财产品大约有60%的募集资金买股票,如果股票涨得好,自然收益不错;如果股票涨得不好,甚至下跌,那收益就是另一回事了。所以,这种产品风险是明显存在的,按银监会规定,理财产品是不能承诺收益率的,所以银行所称的预期收益率并不是一个承诺,并不保证一定能达到这个收益率,其风险是要投资者自己承担的。

  这样的产品还有很多。如另一家银行推出的“同赢八号”,几乎完全是个投资股票的基金,其股票投资范围在20%-100%,而且投资的范围非常广,可以投资封闭式基金、指数型基金、ST公司甚至权证,比一些证券投资基金还要灵活,但显然风险也是同步放大的。

  保险公司也与时俱进推出创新理财产品。如某保险公司推出首款准基金型投资保险产品,它由投资和保险两部分组成。其中,投资部分相当于一只平衡配置型基金,由专业化的资产管理公司按照开放式基金的模式投资运作,根据市场情况灵活配置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具有较高的预期收益率和与之匹配的风险;保险部分为公共交通意外险,凡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均可作为被保险人,如果发生公共交通事故意外身亡,将按投保人账户份额价值的100%给付保险金(以人民币100万元为限),并全额返还账户份额价值。

  和一般的投资保险产品相比,这款创新投资保险产品更多地具有了开放式基金的特点。客户投保认购、申购以及退保赎回的费率都和一般开放式基金的费率相同,持有一年以上可免赎回费,收费透明。

  E 购买理财产品要细读条款

  购买银行投资股市的理财产品需要注意一些事项,特别是要有风险意识。因为这些理财产品最终能否实现高收益,关键还要看股市表现,表现好皆大欢喜,但如果表现不好,甚至下跌,结果就难说了。前不久,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就表示过担忧,她表示如果股市进入调整,那理财产品的问题就可能暴露出来。

  此外,投资这类理财产品,投资者一定要仔细阅读全部条款。因为理财产品的收费与基金有较大差别,需要支付业绩报酬等费用。即使最终该产品实现了预期最高收益,投资者也未必能全部拿到,因为管理人往往要收取业绩报酬。

  如某银行目前正在发售一款“添富增利”理财计划,该产品募集资金主要投资于精选优秀基金、新股申购以及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上市公司股票,还特意聘请了一家基金公司担任投资顾问,很有创意,预期年收益率4%-20%,也是很有吸引力。

  但仔细阅读该理财计划的全部条款,在费用方面,要收取的有销售服务费、保管人的保管费、受托人管理费、投资顾问费等等。业绩报酬是这样提取的——如果投资人持有本理财产品到期或提前终止该理财产品,银行和受托人将根据以下原则收取业绩报酬:(1)如果信托年化收益率低于5%(含),银行和受托人不收取业绩报酬;(2)如果信托年化收益率高于5%低于15%(含),银行和受托人对高出5%(不含)的部分合计收取35%的业绩报酬;(3)如果信托年化收益率高于15%(不含),银行和受托人对高出15%(不含)的部分合计收取45%的业绩报酬。

  假设最终该理财产品获得15%的年收益,投资者到手的实际上是11.5%。对此,投资者要了解并做好心理准备。

  看来,投资银行理财产品也是一门学问,投资者需要多学习多了解。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