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法治视窗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 目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理财广角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养生
 第B1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2版:康健园 · 保健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 暑期生活
 第B15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第B16版: 广 告
第B08版: 阅读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7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波尔加三姐妹,计算机(上)

加里·卡斯帕罗夫 著 谢军 梁自明 译


  ◆ 加里·卡斯帕罗夫 著

  谢军 梁自明  译

  《棋与人生》是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国际象棋棋王卡斯帕罗夫的自传。人生如棋,棋如人生。从这本书中,我们将读到大师眼中棋与人生的息息相关和精彩体验。本版选摘第16章部分,读者可以从中领略棋王由变幻莫测的棋盘而产生的对人生的深刻洞悉、非凡感悟。

  培养一种全能的风格

  在国际象棋中,我们经常说要做一个全面的棋手,或具有全能的风格。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平衡——各方面能力完全一样。相反,这是指根据局势发现并使用适当方法的能力,理解何时应该进攻而何时需要防守。

  具有全能的风格会使对手无法针对我们的偏好使用任何心理战术。一个攻击型棋手可能会回避事实上更好的变例从而无法获得对自己更有利的局面,这种倾向就可能被对手利用。一个能适应各种局面的棋手更为客观,因而也就更令人难以预料。

  我当然总是很喜欢激烈复杂的局面。我的长期教练亚历山大·尼基丁则力争使我避免利用任何机会使局面变得复杂化。当我还是个少年时,他曾教导我说:“加里,你必须学会如何把握简单的局面。如果你能自信地应对简单局面,你的对手就会试图使局面复杂化,而这样就正中你的下怀。”通过不勉强走自己偏爱的局面,我不仅给对手设下了圈套,而且还加强了自己的薄弱环节。

  仅擅长对局的一两个阶段就达到顶尖水平的棋手相当多,其中还包括国际象棋对局史中许多最引人注目的棋手。精通对局的一两个阶段足以超越众多棋手,但要达到顶峰恐怕远远不够。奥地利人鲁道夫·斯皮尔曼是一个再现了国际象棋浪漫派风格的棋手。由于对过去那个大胆弃子年代中最为浪漫的开局的挚爱,他被称为“王翼弃兵战术的忠实拥护者”。斯皮尔曼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攻者,他的全盛时期正值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最辉煌时期,他可以击败世界上的任何人——但也仅仅是在他最辉煌的日子里。在对自己的悲叹中,他曾极富洞察力地说,他可以走出与当时的世界冠军阿廖欣相媲美的进攻战术组合,却无法像阿廖欣一样得到能够施展这些进攻战术组合的局面。他说到了点上。如果得不到可以入局的局面,仅仅擅长妙手入局是不够的。

  即使是在平衡性和灵活性至关重要的现代国际象棋中,也有足够的空间发挥个人风格。像阿列克谢·希洛夫和尤迪特·波尔加这样的棋手能杀入世界前十,主要是依靠他们策动直接进攻的卓越才能。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必定是对局每个阶段都很强大,但他们在棋盘上的偏好确实显而易见。

  尤迪特·波尔加以精妙的进攻而闻名。从尤迪特的棋来看,如果“棋走得像女孩”在国际象棋中有什么含义的话(女性国际象棋职业棋手数量很少),那么这意味着毫不留情、持续不断地进攻。如果没有主动权就觉得不舒服,那么通过不断进攻来获取主动权的做法可能会让棋手付出代价。尤迪特在进攻时很少出错,但是她输掉的对局显示,为了避免进行防守,她会不惜代价,包括做出较差的选择。如果为了偏好而过于忽视客观性,我们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

  当然,尤迪特的对局和棋风之所以更引人注意,是因为她是顶尖棋手中唯一的女性,唯一曾进入排名前十的女棋手。

  伟大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

  尤迪特·波尔加还有两个下棋的姐姐。大姐苏珊是首位定期参加高规格男子赛事的女性,也是第一个获得男子特级大师称号的女性。她现在是世界上等级分第二高的女棋手,仅次于她最小的妹妹。二姐索菲亚也是实力很强的棋手,14岁时,她在罗马接连击败了多位男子特级大师,并以9轮8胜1和的惊人战绩,取得了公开赛冠军。她们的父亲拉兹洛对姐妹三人进行了家庭实验式的教育,以证实他自己的理论:“天才可以创造”。他以国际象棋作为培养方向,而结果胜于雄辩。

  有关先天资质和后天培养的问题始终是国际象棋中的热门话题。我想在很大程度上基因相同的波尔加三姐妹并没有从任何角度解决这一争论,但是她们的成长和发展的确是“后天培养”的好例子。在国际象棋的大部分时期,少数实力强劲的女棋手都被视为奇迹。格鲁吉亚拥有女子国际象棋的传统,曾培养出很多优秀棋手。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最早进入国际棋坛的两名女性都是格鲁吉亚人:诺娜·加普林达什维丽和玛雅·齐布尔达尼泽。但是她们主要参加女子赛事。这种做法既庇护了她们,同时也限制了她们的成长。

  波尔加三姐妹完全改变了这种状况。苏珊在少年时就被送上了激烈的国际赛场。除了参加“女子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赛”(代表匈牙利队的三姐妹两次获得奥林匹克团体赛冠军)这样的官方赛事之外,她们不涉足其他仅限女棋手参加的比赛而专门挑选最艰难的比赛。现居纽约的苏珊曾在1986年匈牙利男子锦标赛中获得并列第二名。后来,尤迪特夺得了这项赛事的冠军。在15岁时赢得了1991年匈牙利全国冠军后,尤迪特声称她只考虑参加男子奥林匹克团体赛。匈牙利棋协又能说什么呢?正是由于波尔加三姐妹的坚定努力,比赛前面的修饰语“男子”,以及像“女子特级大师”中的“女子”都成了时代错误(尽管这两种说法至今仍有使用)。尤迪特曾幽默地说,她们姐妹所引起的另一改变,就是在比赛期间男棋手再也不能使用女洗手间了。

  波尔加姐妹的迅速崛起解开了绝大多数残留的有关女子国际象棋棋手之谜。不管是靠天资还是靠培养,很少有女性会被任何水平的正式国际象棋所吸引。但是波尔加姐妹证明了女性在国际象棋上并没有什么固有的天赋局限性。很多人由于害怕被一个扎着马尾辫的12岁小女孩儿打败,都喜欢假定女性在国际象棋方面的天赋存在固有局限性。也许最后一个谜直至2005年才解开。尤迪特在怀孕生产休赛一年后重返赛场,她复出后的第一场比赛就是在荷兰举办的Corns(国际钢铁巨头)超级大赛(即大众熟知的维克安泽超级大赛)。在这场艰难的比赛中,她的胜率高于50%,而且提高了自己的等级分。在2005年10月的等级分榜上,29岁的尤迪特·波尔加排名世界第八,仅以四分之差落后于弗拉基米尔·克拉姆尼克。不过,尤迪特再次爆发并获得世界冠军的可能性并不大,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她的棋风不够全面所致。

  不论某个个体取得了如何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功,都不能仓促下结论说这完全消除了有关性别和国际象棋成就的诸多有趣疑问。男女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很小开始就大不相同。两性之间存在显著的生物学差异,我们不可能确信地说,在包括国际象棋在内的各个方面存在的性别差异仅仅是由于培养和传统。

  我承认,在很多场合被记者问到为什么实力强劲的女棋手如此之少时,我的回答并没能顾及女性的情感。然而,尽管有时谈及这个问题时我措辞更为温和,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却始终不变。不论是由于生理的、心理的还是教育上的差异,事实很明显——很少有女性具备成为顶尖棋手所必需的坚强斗志。的确,首先要具有这种斗志才有可能真正投身于这项运动。我认为斗志在面对对手时能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