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 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A09版:目 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八一特刊报道
 第A18版:建军80周年特刊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A22版:投资理财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B01版:长三角周刊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诗意居住
 第B12版: 广 告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上海地产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2007年7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学生季塔连科

潘富恩


  1959年夏,在农村当了18个月的“新农民”之后,我被调回复旦大学哲学系,上断代中哲史课程。

  一个名叫季塔连科的苏联留学生,从北大哲学系转来,他是建国后复旦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外国留学生。

  校、系领导都很重视这位苏联留学生,特指派我担任他的中国哲学史辅导教师。根据他的要求,每星期四次(足足12个小时)到他家里讲中国哲学原著。我一字一句讲,他一字一句地译记。后来他说话也常常“之乎者也”起来了。他毕业论文选定以《墨子思想研究》为题。我整整花了二年半的时间辅导他,直至他论文答辩结束归国。

  季塔连科归国后,中苏关系公开破裂,我与他从不通信息,“文革”期间工宣队还专为此审讯我一番。20年后的1980年,我突然接学校外办通知,季塔连科作为苏联外交部的高级顾问,在北京谈判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他要求来复旦看望我。见面时他热情地与我拥抱,说:“我以为您已不在人世,一直担心着……”后来我才知道,他担任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苏中友协第一副主席(现俄中友协主席)、科学院通讯院士,是前苏联戈尔巴乔夫总统的顾问。临别时,他悄悄对我说:“两国和好时,一定请您来苏联做客!”

  1989年12月中旬,应季塔连科之邀,去莫斯科作学术访问。到莫斯科机场已是半夜。

  季塔连科到我住处,商量他主编的《中国哲学辞典》(俄文版),聘请我为该书顾问,审阅有关条目(该书1994年由俄国远东研究所出版)。他虽身居高官,但颇重旧谊,逢人便介绍“这位是我在中国留学时的导师”。

  由前苏联而为俄罗斯后,季塔连科一切如常,现仍任俄中友协主席,近十年来前后三次访复旦。2000年初,他为我一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墨学研究》的出版写序。序中说“墨子的‘尚同’、‘尚贤’、‘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奠定了对国务活动家和政治家活动的道德评价基础。这种思想至今有其现实性并有世界意义。”季塔连科身为俄中友好协会主席,将墨子精神贯彻到了外交实践活动之中。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