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论语】 校训雷同反映文化单一 谢 泳 |
最近,一项针对国内256所高校的调查显示,高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现象严重,超过70%的学校校训为“四词八字”的口号式(192所)。校训中带有“勤奋”字样的有68所,“求实”的为65所,“创新”的为59所,“团结”的为49所,“严谨”的为25所。在256个校训中,包含以上5个词语任何一词以上的有147个,占到被调查高校的近六成。还有一些学校的校训一模一样,有8所高校的校训同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有27所高校的校训同为“严谨、勤奋、求实、创新”,不同的只是先后排列顺序。 制定校训,是中西方大学的通则。一般来说,校训是选择一句最能代表学校理想追求的格言类警句,用以激励师生体现学校的个性和风格。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厦门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解放以前,西南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南开的校训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燕京大学的校训是:“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校训雷同现象,表面看来是一个格言、警句的选择问题,但实质却是一个文化问题。雷同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单一和不能自由选择。清华大学和厦门大学的校训中有一句话也是相同的,但这并不影响两校各自的风格。 校训的选择映现学校的文化追求和自由气息。中国老大学的校训,通常来自于中国文化的经典,特别是儒家的经典。因为中国老大学的体制是国立与私立并存(私立概念中包括教会大学),所以在校训的选择上比较自由,通常是校长或者找一个学校公认的文化领袖来确定校训,特别是私立大学中,许多校训就是一个人说了算。中国老大学的校歌一般都是个人作词,而新大学一般是集体作词。重集体轻个人,凡事都要办公商量,容易导致个性的丧失。因为垄断性的公立大学一统天下,自由选择的风格很难保持,反映在校训上就是简单、雷同。 凡保持校史连续性的大学,现在都沿用老校训,像清华、厦门大学等,但因为后来中国大学经历过院系调整(包括近年的合并),一些大学消失了,校训也就需要重新制定,加上兼容并蓄不再成为普遍追求,使中国丰富的文化传统和西方的文化影响,很难在校训中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