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 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A09版:目 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八一特刊报道
 第A18版:建军80周年特刊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A22版:投资理财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B01版:长三角周刊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诗意居住
 第B12版: 广 告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上海地产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2007年7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远道来观展 排队写感言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大型展览热京城
杨丽琼


    短短15天,88.67万观众从祖国各地来到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盛夏的烈日下,免费领取门票的队伍排出好几个“S”;从早到晚,军博展厅内外人流摩肩接踵,绵延不断,激情涌动。

  自7月16日开展以来,《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览》迅速在解放军官兵、各界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已成为全国人民迎接建军80周年的一大热点和亮点。

  参观者创纪录

  记者从军博得到了这样一组最新统计数字:截至7月29日,全国各地自发预约参观团体已达3600多个单位、113万人,入场车辆平均每天2000余辆;最多的一天,观众达8.6万人,创下了军博建馆以来日接待量的最高纪录。

  听说北京有这样一个展览,山东威海实验小学五年级的2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了“春风夏令营”。其中3名小姑娘腼腆地告诉记者,她们还没到过北京,但昨天下了火车顾不上去别的景点,就直奔军博来了。

  精心拍摄展品

  这次展览创下的另一个纪录恐怕就是展厅里相机摄像机的数量了。许多军事爱好者挎着相机、DV机,拎着三角架,用精良的拍摄装备,仔细拍下一件件展品,还把其中的得意之作发到互联网上,让不能实地参观的网友饱眼福。一位三十出头的先生说,他已是第三次来了,“人太多,天太热,拍不过来啊。好在我住得不远,多来几次,就能把展出的实物全部拍完了。”

  军博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早在开展前,北京的一些军事爱好者就发现了军博广场上出现的四个迷彩棚,他们于是兴致勃勃到军博“探秘”。当歼击轰7飞机进驻军博后,他们又千方百计拍下照片,发到网上。

  排队书写留言

  不仅领票窗口前排长队,展览大厅放置留言簿的桌子前居然也排着队。开展以来,观众留下了1.5万多条留言,军博的打字员每天都要忙乎好一阵子,才能把当天的留言全部输入电脑。记者则“坐享其成”——鼠标一点,“拷”下了其中的许多条:

  “今天第一遍随讲解员参观后感到不过瘾,又返回去重新参观一遍,看后非常高兴,非常震撼。我们军队的强大,国防的加强,大鼓人心。”——退伍老兵田进林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今天参观了军事博物馆,我从中获得了许多知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为我们祖国做出贡献。”

  ——崇文小学四(1)班 孙鑫海

  “看到了这些,更坚定了我走向人民军队的决心。努力学习,考上军校,为中国的明天出力。”——陈志刚

  昨天看了《南京》,今天看了成果展。相信有了这样的人民军队,《南京》这样的事件不会再次发生。——观众

  许多观众还在留言中建议:延长展览时间,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驻京记者  杨丽琼(本报北京今日电)

  评论 07073111402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