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中独备四时气 陈钰鹏 |
“枇杷秋荫,冬花,春实,夏熟,备四时之气,他物无与类者。”(《群芳谱》。枇杷树四季常绿,金秋时节,叶茂枝繁,严冬,百花纷谢而仍婆娑不凋,芳香白蕾寒始放,直至初夏,结出满枝金果。枇杷又称卢橘、金丸、琵琶果、蜜丸,初夏时分,与樱桃、梅子并称“果中三宝”。 素有“南国佳木”之誉的枇杷,关于其别名,历史上有过一些争论。苏东坡曾作诗曰:“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微黄尚带酸。”但苏的朋友认为苏搞错了,卢橘不是枇杷。于是苏东坡引证《花镜》:“枇杷一名卢橘,树高一二丈,叶如琵琶,又如驴耳,背有淡黄色毛……”至今广东某些地方仍称枇杷为卢橘。然李时珍也说:“注《文选》者,以枇杷为卢橘,误矣。” 明沈石田收到友人送来的枇杷及附帖:“敬奉琵琶,望祈笑纳。”沈石田回帖讥之,友人因作打油诗自嘲:“枇杷不是这琵琶,只为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枇杷原产我国,有100多个品种,分为三大类:草种枇杷、红种枇杷和白沙枇杷。草种枇杷果大核大,肉薄微酸,但上市较早,也不至于滞销。红种枇杷皮薄肉细味甘,个儿也大。白沙枇杷肉白汁多味鲜糯,为枇杷之上品。太湖洞庭山的“照钟”和浙江塘栖的“软条白沙”均为白沙枇杷中的名种;红种枇杷以福建莆田的“大钟”及塘栖的“大红袍”为佳;此外,塘栖的“宝珠”又居草种枇杷之首。 黄澄澄、惹人喜爱的枇杷,其味道在果品中独具一格,它不以浓烈的香味和强烈的甜味见长,而是给人以淡雅的味觉享受,尤宜作文人相聚时的助兴和消遣品。“听之无声、食之有味”的“琵琶”富含各种营养:蛋白质、果糖、纤维素、胡萝卜素、柠檬酸、苹果酸、维生素A、B、C及果胶、铁、钙、钾、磷……因此有利于皮肤健康、保护视力、促进儿童生长发育。 枇杷膏是我国民间方剂,用枇杷叶煎汁去叶,合入秋梨、莲肉、白蜜、大枣等群味同煎收膏,主治咳嗽、劳伤、身体虚弱等。类似的偏方有枇杷叶粥,功效亦为止咳、化痰、清肺。 枇杷树的适应性强,常植于花园和庭院中,既是果树又是观赏植物。枇杷还是上好的蜜源植物,枇杷蜜是上等蜂蜜之一。枇杷木材呈红棕色,木质既硬又韧,是做工具柄、木梳和手杖等的好材料。 需要提醒一下,枇杷不宜放入冰箱,否则容易变黑。枇杷剥皮后,如暂时不吃,可浸在凉开水、盐水或糖水中,以免褐化。切勿食用尚未成熟的枇杷。 枇杷除鲜吃外,还可榨汁、做果酱、果露、果酒、果脯和罐头食品,出口到不长枇杷的地方,让那里的人们也有口福尝枇杷。 |